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二七章 菜系 (2 / 3)

而‘席面菜’經過之前三四十年早已瀕臨消亡,以至於後來連知道這個名字的人都不多了。

八十年代末,各菜系登場‘打擂臺’,競爭一度白熱化。彼時藏在民間,上不了宴會檯面的家常菜,此時卻成了各個菜系的招牌菜、殺手鐧,身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魚香肉絲、回鍋肉、辣子雞......

提到川菜又要說些題外話了。前文提到重慶上河幫、下河幫時說過,它們是地域行會,不是烹飪手法的門派之分。

那解放前川菜分不分門派呢?是分的。

就和後世一樣,熱炒、冷菜、麵條、火鍋等等。但彼此間的界限非常嚴格。

以成都為例,在解放前成都廚師分成四個門派:燕蒸幫、飯食幫、麵食幫、醃滷幫。四大門派各司其職、涇渭分明。

燕蒸幫的只承接宴席,不做家常小炒。而做小炒家常菜的飯食幫不兼做擔擔麵,這就是彼時大家默守的‘江湖規矩’。

燕蒸幫做的是‘席面菜’,是高階料理,出大師的地方。羅國榮大師就出自這一派。

再琢磨下其餘幾個門派名字,飯食、麵食、醃滷。其分工已經躍然紙上了。

其他地域菜系也差不多是這個情況。只是四川袍哥江湖氣濃一點,比較有代表性罷了。

還有個情況。燕蒸幫會家常菜嗎?當然會,羅大師不是炒了‘宮保雞丁’了嗎?這屬於降維操作。

但你要給‘飯食幫’大廚一盆魚翅,他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弄。所以這行業裡也是有‘階級’的,這裡就不再擴充套件說了。

從川菜可以看出,八十年代後的行業重新細分,一潭死水被徹底搞活了。門派之限被打破,菜系的潛力被深挖了出來。

這對種花飲食文化是件大大的好事,卻讓京都菜系吃了個大大的悶虧。

都說京都飲食不好,沒文化。京都菜別說四大,連八大菜系、十大菜系都擠不進去。這可真是......

好吧,您還真說對了!

京都是沒有菜系的。至少解放前是這樣,沒有‘京幫菜’一說。

那些說京都沒有飲食文化的,是不是能理解這個說法?越是遠離權力中心,或者越是小地方,就越能保持地方特色,飲食文化也更純粹?

而京都從元開始,元明清,連續三朝帝都,政治文化的中心。海納百川,想純粹也純粹不了了。

說京都沒有飲食文化的,是把京都放在一個單一城市角度考慮,而不是帝都。京都其實是菜系中的帝王,而不是一路諸侯。對解放前的京幫菜而言:朕即天下,天下即朕。

京都是席面菜大本營,搞飲食文化輸出都搞到XZ去了,還要怎樣才算有文化呢?不過後來席面菜消亡,老窩被人兜底翻了。勝者王侯敗者寇,你們說什麼是什麼吧!京都這個悶虧算是吃定了。

這話要招罵,就不再往下說了。

有人虧就有人賺。菜系分化之後一開始勢頭最猛的是‘厚積薄發’的粵菜。從八十年代開始,伴隨著漁村文化散播,粵菜全國開花。但日後,得益最大的當屬川菜。

川菜一路走來並不一帆風順。在經歷過八十年代差點被粵菜絞殺的至暗時刻後,川菜向死而生,變得無比強壯起來。

九十年代以後,重麻重辣口味像流行文化般迅速蔓延全國,在各地牢牢紮下了腳跟。連帶著湘菜、黔菜這些辣口‘小兄弟’也火了一把。

當然了,這說的都是九十年代以後的事了,六十年代席面菜剛開始走向沒落。這時的京都人愛吃麻辣的並不是那麼廣泛。好巧,大領導正好在這些人中。

杜守義簽到了麻辣海參後就預料到和徐伯伯有關。果然,午休時龔小北告訴他:徐伯母來電話了,讓他倆明天中午去吃飯。

不過這次他們只是陪客,徐伯伯真正‘邀請’的是寧建國和小偉。進京這麼久,他還一直沒見著這小兄弟倆呢。

“明天姨媽不是說來看小安嗎?”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