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鬼陽六斬刈,若不出意外,那份屬於刀劍之爭的天命應該會應在它身上。
藺重陽並不打算在它未成型前將之揉爛。
“這樣麼。”
霽無瑕若有所思,卻也未曾意外,確實是他能夠做出來的事情。
“等它成型估計要數百年,雖是隱患,但有慕辭看著也無妨,無需分太多心神。
若它當真揹負那屬於刀劍爭王之天命,將來自會找上我。”
自妻子手中接過書信,藺重陽在再一次進行翻閱後,摺好信紙,將之放回信封,妥善收起。
“接下來還有什麼打算?”
“我去一趟聖地。”
…………
德風古道聖地之中,留在牆壁上的名字,較之當年又有增加,一個又一個新增的名字,皆是多年來為衛護蒼生而犧牲的儒門英烈,受生者供奉,感念功績同時,亦供後進者懷念追思。
一座石碑巍然矗立,纂刻有弔祭之文。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
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
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
……
赤發青年提著酒罈邁入殿中,看著牆壁上一個個名字,揭開泥封,一敬儒門英烈。
而後。
他將目光投向那塊纂刻有弔祭之文的石碑。
因為德風古道會定期祭祀,聖地之內,積累了大量的願力,皆被中央那塊祭碑收攏,儒聖明德一脈三千餘年的積累皆在此地。
沒有人動用,一方面是出於對英烈的尊敬,另一方面則是沒有利用手段。
願力,同樣非是簡單的力量。
伴隨藺重陽右手抬起,五指回攏,石碑中積累了三千餘年的願力被盡數抽離、牽引。
無形的力量在此刻變得有形,受正氣洗煉塑造,最後化作一支長劍,立在祭碑之前。
劍呈八面,其劍身一面刻仁、一面紋義。
回攏的手掌在放鬆後,化劍指點出,聖地內的浩然正氣皆向其回流,以養劍之用。
恢弘正氣,在劍身表面形成一道外殼,所謂天地正言盡刻畫於其上,蘊生驚天動地之威能,此後將與眾英烈同受儒門香火供奉。
器成,藺重陽將手收回,再聞從容之言迴盪:
“此劍,喚作【君師庸焉】,乃我儒聖明德英烈之大願,受一脈香火,成儒之威器,是故未得主事與昊正五道懇首而動者——刑!”
錚!
話語落下,被命名為【君師庸焉】的劍器,受儒門劍皇加封、加持,發出清越劍吟。
留給夏承凜的天可明鑑被隨身攜帶,聖地中儲存的願力也該有一個歸處,冥界天嶽都能整支鬼陽六斬刈出來,那他再鑄兩柄劍也不過舉手之勞。
第一柄自然是【君師庸焉】,會留在聖地,作為底蘊而存在,另一柄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