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清閱死了,這項訊息如秋日野火一般,迅速蔓延開來,沒有人能置信,卻也不得不相信,因為訊息是從德風古道駐地傳出。
萬堺眾人聽到這個訊息的同時,它已經被映雲騫送回了總部,讓夏承凜與玉離經等人知曉。
萬堺朝城只有最光陰提前預見了此事,在更早的時候他就感應到過,因為光之子能夠感應到、看到時間流逝,素清閱更是與眾不同,誕生與死亡時間皆屬於不存在的時刻。
他難以理解,無法解決,但對方已經選好了自己要走的路,作為朋友只能尊重他之選擇,而不是阻止其貫徹自身信念。
素清閱身死的前一日天地曾有異兆,彼時華光普照,瑞氣千條,被認為是有人在裝神弄鬼。
結果,只是第二日,德風古道方面便傳出文淵先生逝世的訊息,令人不敢置信。
享年三百五十六歲。
以先天人的平均壽命來看,這般年歲已經能算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何況文淵先生並非戰死邊關,亦非患上不治之症,更非受人陷害,而是天壽告罄自然坐化,身死之後遺體不壞不腐。
本來,素清閱在身亡的前一日,委託同窗好友幫他塑留金身。
然後不出意外,被映雲騫等人拒絕了,儒門並沒有塑成金身的習慣。
只有佛門才會塑金身,或者供奉舍利子。
就算他們儒聖明德一脈比較特殊,那也是儒生自願死後化劍魂,素清閱身亡後,按律法屍身要送回德風古道葬入聖葬骨林。
文章自存四境事,清心閱遍天下書。
其在世時,不僅透過著書,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苦境,瞭解多年來發生在神州大地上的變化,還編纂醫典並將之推廣。
讓一些疑難雜症因此有了解法,不至於因為小病未及時診治,便失去性命。
憑此功績送入聖葬骨林已是綽綽有餘。
當然,如果他想安葬在江南文家或者素家,德風古道這邊也可幫他將遺體送回。
經過商議,素清閱還是放棄回江南,勞煩好友將他之屍身封存送入聖葬骨林,公祭則會在萬堺朝城這邊舉行。
學海無涯與儒門天下,按照禮數,皆會遣人出席文淵先生的公祭。
因為他這個人的地位有那麼一點點不同。
做出的貢獻並不限於哪方勢力,而是輻射到了整個儒門,方才有那「文淵先生」的稱號。
…………
大環境下很快便沖淡悲傷,甚至,關於文淵先生身亡的訊息與猜測,很快便成為來往江湖人茶前飯後的談資,但大多數人是念著他好的。
一封飛信送往德風古道,玉離經與回信一同抵達萬堺朝城,等公祭結束便由他帶屍身回返。
儒門駐地最裡面的那座院落。
褐衫青年沒有練劍,也沒有像往常一樣待在屋內打坐,而是靜坐在院中樹蔭下發呆。
“地上涼,你之傷勢尚未完全恢復,再這樣下去眾人會擔心的。”
有人從院外走入,與坐在其中的青年招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