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呂氏春秋?仲冬紀》中,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楚國,孔子聽聞之後,認為這樣的誠實不合理義。
“承凜,你如何看?”
只見藺重陽轉頭看向夏承凜,這代表墨傾池的回答,在他心中過關了,只是問題尚未結束。
“弟子與墨學弟觀點相同,子先證父,卻又提出代父受誅,看似是忠孝兩全,實則利用自己的父親兩次為自己撈取名聲。
其若當真為孝子,便無需證父,既然證父,又何要必提出代父受誅?
說到底,還是不願意承擔偷竊的罪名,與其說忠孝兩全,不如說沽名釣譽。”
兩人能成為好友,還是有原因的,最起碼理念相同,這一點在朋友之間,還是挺重要的。
夏承凜說完後,墨傾池接著說道:“其父之罪狀已被揭發,若子代父受誅,其父必會受到鄉里眾人唾棄,等時間一長,必會因此心生怨恨,最終無非是走向更差的結局。”
隨後,夏承凜接著說道:“若其選擇證罪而不證父,這一片赤誠之心,未嘗不能讓其父悔過。”
“歸根到底,不過是真心使然,問心無愧,應了先聖那句直在其中,至於結果,有時並不是那般重要。”墨傾池總結了他的見解。
就像平行時空,墨傾池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了尋找邃無端。
夏承凜沒有繼續接話,因為肩上的責任,他無法像墨傾池那般,說出結果有時並不是那般重要的話語,於他而言,有時反而是過程沒那麼重要,只要能達到目的即可,這是幼時祖父教他的。
“若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來粹心殿尋我。”
話音落,藺重陽之身形化作雲氣,消散不見。
只留下兩冊秘籍懸浮在墨傾池面前,一者上書七證儒劍,一者上書君子風。
雖然兩者皆是藺重陽所創,甚至會七證儒劍的人不少,不過因為沒人使用的緣故,在德風古道內部並不出名。
反而是君子風,修行方法就在永珍真藏頂層大大方方的擺著,哪怕他們這一代至今還沒人登上過頂層,但關於君子風的歷史,是記錄在儒聖明德一脈的典籍中的。
“師尊的武學哪裡都好,唯一的缺點便是太過高深,對修行者的天賦與悟性要求極高。
好友,今後有你忙的了。”
夏承凜對此並不介懷,反而出言鼓勵墨傾池。
沒錯,就是鼓勵,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根本無法想象那些武學的高深程度。
墨傾池聞言,接下兩冊秘籍,隨後將君子風翻開一看。
“……”
修行的最低要求,必須修出儒門聖氣,這一道坎基本上把九成九的人攔在了門掃。
“好友,你說我如果對其進行修改,主事會怪罪嗎?”就算以墨傾池的心性,此時都難免有些胃疼。
“若想順利修出聖氣,最少也得有太易之境的根基,更遑論其中之深意,就算如你我這般,都需費些功夫才能吃透。
好友若是能夠將君子風門檻降低,以師尊之性格,只會幫好友鋪路,在儒門爭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