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歷史記載,張邦昌做了一個月大楚皇帝就還政於宋,如果歷史沒有錯漏,那麼此時的大楚已經不復存在。
但是事實上大楚皇帝不但仍然在皇宮裡面享樂,還派出幾千禁軍團團圍住公主府。
時尋想不通為什麼會這樣,而且王進和花榮的目標都是殺掉今非,這就更讓人費解。
如果殺了堂堂的大宋公主,那他還怎麼公然迴歸大宋?張邦昌此舉到底是為了什麼?
時尋想的頭大,又叫過吳玠詳細詢問大楚對宋朝的態度。
“指揮使知道金軍撤走,他這個皇帝就坐不安穩,幾次朝會都議過還政於宋的事情,也派了人去海上尋康王。不過依下官看,指揮使一直舉棋不定,應該是顧慮康王追究他降金一事,所以才猶豫不決。”
“張邦昌有此顧慮也在情理之中,不過我奇怪他既然猶豫不定,為什麼要早早就下了殺今非的命令?這不等於自斷後路嗎?”
“這個下官就不知道了,我猜王進統領應該知道些內情,幾次聽他提及帝姬都是欲言又止,下官人微言輕,自然不敢多問。”
時尋沉思一會,怎麼也理不出頭緒,索性不再徒增煩惱,便叫吳玠整頓隊伍,統計一下傷亡數字。
不一會吳玠回來,報上來的數字嚇了時尋一跳——二百多降兵,一場大戰剩了八十三人,而且這些人還各個帶傷,更有幾個需要立即送醫救治。
眼看將要傍晚,外面圍著他們的禁軍即不進攻,也不派人與他們接觸,吳玠猜測是張邦昌正在觀望,也許在皇宮裡面,一群大楚官員正為了如何處置他們吵得不可開交。
吳玠一語中的,此刻離他們不遠的大楚皇宮裡面的確已經吵翻了天。
“萬歲,殺了十七帝姬等於自斷後路,如今金國大軍已經撤出中原,一旦康王稱帝,我大楚立刻就是天下公敵,於今之計,不如把十七帝姬迎進宮中好生伺候,將來也可以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萬歲,依臣之見,不如藉此機會軟禁十七帝姬,以她名號擁兵自立,既名正言順,也可保全大楚基業。”
“此言不錯,十六字印在帝姬手裡,只要讓她獻給萬歲,再公開承認大楚,吾朝便名正言順。”
“若依我之計,不如拿下十七帝姬送去金國,用來交換糧草輜重,康王躲在海上不敢現身,大宋大勢已去,當務之急是壯大我朝國力以圖自保。”
一眾大臣紛紛獻計,傀儡皇帝卻一言不發,端端正正坐在皇位上,看著幾個意見相左的大臣吵翻了天。
大楚立國一月有餘,張邦昌無論大小事,都要拿到朝會上讓大家議一議,每當看著一眾大臣爭得面紅耳赤,傀儡皇帝心裡就萬分愉悅。
“一群蠢人,朕的想法豈是你們能知道的?你們只管爭,省得我等的無聊。”
往往這時候,張邦昌都會這樣想,因為他的確等的無聊。
他要等一個人的決定,那個能決定大楚命運人的決定。
那個人的決定遲遲沒有訊息,張邦昌很有耐心,因為他知道那個人一定會傳來訊息。
張邦昌可以等,時尋卻已經失去耐心。
“吳玠,跟我出去見見領兵將軍。”
時尋把手槍收到懷裡,拿了只步槍裝滿子彈,又喊李三和徐遲各自帶好衝鋒槍和手雷,便要走出帝姬府。
今非正在療傷,看他全副武裝,急忙站起來要一起去。
“老婆放心,無論要戰要和,他們的目標始終是你。我猜他們圍而不攻,也是顧忌你的公主身份。所以你不露面更好。我先去探探口風,咱們好決定如何應對。再說你是堂堂公主,怎麼可以屈尊降貴幹使者的活?”
時尋拍拍今非肩膀鄭重說:“放心吧,要是情況不對,我立刻就回來。”
今非點點頭,低聲說:“槍一響我就去接應你。”
安撫好今非,時尋大步走出帝姬府。
帝姬府大門外黑壓壓站了無數禁軍,隨著時尋的出現,緊張的氣氛立刻就充斥了整條長街。
吳玠上前一步,朝圍著的禁軍高聲說:“大宋駙馬時尋,叫你們統領出來答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