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徐佑希望這種超導材料,能夠更多的應用於強電領域。
因此,必須要做成帶狀材料才可以。
可即使只是物質的前驅體粉末,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製備出來的。
而由於258K超導材料的結構複雜,所含的元素成分非常多,是很難製備出高純度的相的。
好在,經過徐佑和算經的強強聯手,已經制定出了一個詳細的方案。
“第一階段中,我們首先採用的方法,是固相反應燒結法。我們需要將這些原料,按照所需的比例進行配製後,再進行充分混合。球磨一定時間,然後放入坩堝中,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燒結。”
這樣反覆重複多次,從理論上就可以改善反應的充分性和均勻性,以便於下一階段實驗的進行。
方法看似簡單,但其中的很多細節,都需要特別的注意才行。
原料的比例要非常精確,在可控的範圍內,不能有一丁點兒的誤差。
燒結時的溫度,也需要嚴格的保證,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前面的工作全部白做了。
在完成了燒結之後,還需要經過共沉澱、霧化等多項流程,最終才能得到相含量較高的材料前驅粉末。
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薊京大學的材料專案團隊,總算掌握了258K超導材料的前驅粉末製備工藝。
透過對這種材料進行測試,徐佑確定這種材料的超導臨界溫度,確實在258K左右。
這證明了之前海島對超導材料的模擬,是與實際高度重合的。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最為關鍵的帶材製備工藝了。
早在徐佑之前研究超導材料的時候,就因為帶材工藝的問題,而停滯了很長的時間。
想要讓超導材料得到廣泛的應用,帶材工藝可以說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徐佑再次召集專案組成員一起,講解著下一階段的工作內容。
“由於258K超導材料,具有如陶瓷一般易脆的特性,我們需要將其加工成較薄的帶狀材料。下面我說一下主要的步驟。”
“首先,將材料的前驅粉末,裝入直徑為1mm的銀質合金管中。填充度需要嚴格的控制在35%左右,前後誤差不能超過0.5%。”
“將多根經同樣操作的銀管,捆紮在一起並裝入大的銀管中,經過多次拉拔,使其直徑也縮小到1mm。”
“將銀管繼續軋製,使其直徑縮小到之前的十分之一,並將其放入爐中進行熱處理……”
僅僅是簡要的步驟,就足有數十個之多,還不包括每個步驟中涉及到的各種細節。
整個工藝流程,遠比上一階段的材料製備要更加的複雜。
專案組經過反覆的實驗,無數次的失敗。
終於在歷時三個月的時間裡,完成了258K超導材料帶材的成形工作。
&nm長的帶材被成功加工完成。
整個專案組都對此感到激動不已。
這些天來的努力,總算是沒有白費!
&nm的帶狀材料,證明這種材料是完全可以作為超導電纜應用的。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要進入真正的超導時代了!”
專案組的成員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相比於傳統電纜,同樣尺寸的超導電纜,可以實現數倍的輸電能力。
更重要的是,258K超導材料的超導臨界溫度非常高,在製冷上並不需要太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