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佑將自己的三個方案都展示給了大家,並介紹了每種方案的利弊。
聽著徐佑的講解,在座的各位,都對徐佑的想法表示著讚歎。
他們都沒有想到,徐佑才來這裡沒幾天,不僅完成了如此龐大數量知識的學習,還已經對於衛星的設計,有了自己的想法。
甚至有些方案,是那些資深的設計師,都沒有想到過的。
“徐老師,據你所說,關於上一代的高分衛星,還存在最佳化的空間?”吳婧問道。
“是的,的確存在一定的最佳化空間。如果理想的話,我們有希望在不改變主要硬體的情況下,將它的解析度,提升到50mm左右。”
聽到這個數字,大家都感到非常震驚。
即使是用上更大的光學鏡片,他們都沒有十足的信心,讓衛星的地面解析度,做到如此精細的程度。
這樣的話,可是比之前解析度最高的衛星,解析度還要提升了一倍之多。
“這個方案,應該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一個吧?”
“是的。當然,這種方案的提升,肯定是存在上限的。再怎麼努力,也很難將解析度提升到10mm之內。”
這就像是一個百米能跑到13秒的普通人,透過專業訓練後,或許能跑到12秒左右,甚至更快。
但再怎麼訓練,也很難突破11秒。
這,就是硬體的限制,決定了能力的上限。
如果用其他的兩個方案,只要給徐佑足夠的時間,將解析度做到10mm之內,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經過大家的一番商議,都覺得這第一種方案,可以去優先的考慮。
徐佑也看得出,如果可以的話,大家都希望,能夠儘快把這樣一顆高解析度的衛星,發射到太空之中。
“既然如此,我們就先從徐老師的第一個方案去入手好了。 如果這個方案效果不好,我們再去嘗試其他的方案。”吳婧說道。
反正剩下的兩個方案,都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研究。
優先順序放在後面,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結束了這場會議後,徐佑便開始了對方案一的研究。
其實在會議之前,徐佑對於這個方案,已經有了基本的規劃。
按照徐佑的估計,自己有信心在完成最佳化後,把解析度做到30mm到50mm之間。
因為,這就是上一代高分衛星的理論解析度極限值。
徐佑回到自己的辦公室,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之中。
徐佑首先需要做的,是在上一代演算法的基礎上,進行最佳化。
徐佑開啟了深度學習狀態,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之下,很快就進入到了心流狀態之中。
根據最近學習的知識,以及之前的大量積累,徐佑確定了演算法的最佳化方向。
“利用深度可分離卷積概念,解藕卷積層,減少模型引數量,可以達到提升檢測效率的目的。”
徐佑分析著上一代高分衛星的資料,對於演算法開始了最佳化。
在之前的演算法中,無法同時對多種類別目標同時定位區分,且易受光照、拍攝角度等外界環境變化,影響到最終的觀測結果。
&nm作用,才可以最好的保證衛星成像的超高穩定性。
“有了!把這個目標定位檢測問題,轉化為迴歸問題去處理,這樣一來的話……”
 
1秒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