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明鹿鼎記> 【0858 地雷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858 地雷戰】 (1 / 3)

韋寶在考慮與建奴和談的時候,幾乎沒有怎麼猶豫,韋寶是很想和談成功,不想建奴阻礙自己發展,不想與建奴對耗。

因為韋寶知道歷史程序,擔心的點並不在建奴那邊,而在大明內部。

當時明朝的兩線作戰,使注意力不能專注於一處。

資源本來就不足以支撐國家,又兩邊一起大放血,再強的體質也得倒下。

農民軍有幾次在明軍的圍剿下瀕臨絕境之時,均恰逢清軍再次進攻京薊,因而得以恢復發展,最終大明被由農民軍內部攻破首都而滅亡。

而在遼東戰場上,崇禎十四年的松錦大戰之敗,使得其“九塞之精銳俱失”。

十多萬精銳部隊陣亡沙場,遼東從此僅剩吳三桂所屬的三萬步兵騎兵混合編隊,關寧防線徹底崩潰。

只剩下孤零零的山海關。

也讓明王朝喪失了最後一支完整的精銳部隊。

當然,當時的形勢下,也難以避免兩線作戰。財力不足,無力招撫,而與清議和,一則違祖訓。

二則清方的誠意也值得懷疑。

宋亡殷鑑在前,因此議和也恐無出路。

新經濟因素與舊國本的衝突也日益嚴重,隨著“一條鞭法”的實施與倭寇的蕩平和“海禁”的鬆弛。

明後期東南地區的新經濟因素不斷發展,即所謂“資本主義萌芽”。

而江南地區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與傳統上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衝突必然存在。

萬曆年間,明神宗萬曆皇帝為解決國庫不足與宮廷消費不足的問題。派出“礦監稅使”四處斂財,這種禍國殃民的掠奪式徵稅,尤其受到了東南發達地區工商業者的強烈抵制。

江浙工商業者與民眾對其的抵制甚至達到了武力對抗的程度。

南直直隸蘇州地區於萬曆二十九年爆發的民變即是其一例。

而明末東林黨崛起,某種程度上支援新經濟的發展。

其思想主張中也有“工商皆本”,反對大徵商稅。

東林黨人鳳陽知府李三才極力反對這種行為。

而後期東林黨要求減少對工商業者徵稅,這一方面保護了工商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間接的動了“國本”。

國本是封建體制的立國之本,即農本立國。

減少了對工商業的徵稅,導致稅種單一,就必然減少國庫收入以及對農業徵稅的增加。

後來的“三餉”更是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稅不徵於東南則必稅於西北”,黃土高原的民變不僅僅是天災造成的,若國家實力雄厚,政策得當,萬不會引起此般規模龐大之起義。

明清鼎革的結果最終也導致了江南新經濟因素的挫折。

滿人入關之後雖仍有所發展,但受到了許多對其發展的根本性的限制。

這就涉及到了一箇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週期率問題。

這種新經濟因素出現並繁榮而最終未能突破農本束縛而夭折的現象,在中國出現過至少三次。

首次是盛唐天寶年間,在傳統經濟的高度發展下,各行各業產生了許多新的經濟因素。

而唐玄宗未能加以利用,沒能在體制上給予適應的體系化配套建設。

而是草草應付,設定相應行業的稅使徵稅而已。

而接下來爆發的“安史之亂”使社會經濟出現倒退,新經濟隨之在戰亂中大幅削弱;新經濟因素與農本可能出現的矛盾在萌芽中被消除。

‘安史之亂’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一個轉折點。

第二次出現在北宋年間,宋代的社會經濟發展良好,市民經濟相當發達,各種服務市民階層的行當與新事物不斷出現並發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