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工夫聽你韋大人長篇大論講大道理,老夫能比你說的好!老夫也不是你的學生,不用受教,你現在想拿馬世龍怎麼辦?”孫承宗冷冷的問道。
“我昨日就已經將馬世龍自己寫的自辯訴和彈劾馬世龍的奏本送往京師了,這種事情,我們怎麼能私下定奪?自然是請陛下親自定奪,陛下自然會與閣臣商議。”韋寶淡然道。
昨天就把馬世龍自己寫的自辯訴和彈劾馬世龍的奏本送往京師了?哼,好快的手腳!
孫承宗生氣道:‘既然如此,那你還找老夫說什麼?’
“我主要不是為了說馬世龍的事情,我是想問一問恩師對遼東局勢,對裁撤薊遼和遼東一部分兵馬,對建奴的作戰方案,有什麼想說的,我身為薊遼監軍,想知道督師大人的想法,這不算過分吧?”韋寶收起了笑容,拿出了官威。並且自己找了一個位置坐。
不說盛氣凌人,韋寶至少也是將自己擺在一個與孫承宗同等權勢的位置上。
韋寶要用平等的姿態與孫承宗對話!
孫承宗見韋寶態度有些囂張,斜眼看了看韋寶,很想讓韋寶站起來,但是到底忍住了。
他身為薊遼督師,關鍵他六十多歲的人了,如果像是和韋寶年紀差不多的人一樣的城府,反而教韋寶小瞧了。
“韋大人好大的官威!若是想知道老夫的態度,老夫過往呈報給朝廷的本章上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孫承宗冷冷的懟道。
“現在我在問督師大人,以監軍的身份問,我要聽督師大人的話,我也沒有功夫去朝廷翻閱什麼本章。”韋寶笑道。
“你!”孫承宗是真的被韋寶氣到了,感覺韋寶就是拿著雞毛當令箭!“你不配如此與老夫如此說話,就是陛下來了,也不能這麼與老夫說話!你是什麼東西!”
“我是薊遼監軍!”韋寶冷然道:“恩師,這就是你最大的問題,我作為監軍,好好的與你商議軍機大事,你什麼態度?對我這個弟子你尚且如此,對其他人什麼態度,可以想象!就衝你底下人敢頂撞朝廷委派的監軍,就可以看出恩師你平日裡治軍無方!這話說的有些重,如果你不是我的恩師,我會直接上報朝廷!彈劾恩師!但你是我的恩師,所以我決定私下與老師說個明白!”
孫承宗被韋寶氣的渾身發抖,他還是頭一回被人當面這麼頂撞的,氣的已經完全說不出話來了。
“其實恩師想怎麼樣,我很清楚,我不是說恩師出發點不好,但是我要說,恩師對於薊遼只採取守勢,還只知道一味死守的態度,是勞民傷財!所以恩師聽說我要裁軍,一定是很牴觸的!其實,只要恩師你願意繼續維持住東江軍,關寧軍修到寧遠覺華就足夠可以了,剩下的就可以靠東江給建奴持續放血。只要建奴吃不到遠征遼西的甜頭,他們就不敢再冒著那麼大風險無後方作戰,而且眼下的情況是建奴家裡還沒餘糧。說到底還是每一次打遼西,打薊州都吃了太多甜頭,恩師你自己不會打仗,但是後來輸的多了還是能分辨出一些會打仗的武將,馬世龍也立了不少軍功。可這些不是決定性因素,因為你的大政方針就是全盤錯誤的!如果放棄遼東,回防山海關應該更好。一是可以避免遼東藩鎮化,二是加強京師周邊防禦,阻止女真入關掠奪,如果局勢繼續惡化下去,將來的農民造反會風起雲湧,呈現擴張大事!還可減少不少軍費。以眼下大明的危局,誰能減少軍費,誰能讓陛下的內帑,讓陛下的腰包鼓起來,誰就是正確的!當年沒有張居正改制弄到大批銀子,萬曆朝有什麼本事不斷遠征?而眼下,我們已經從全面進攻,變成了全面防禦,你還沒有想過其中的問題嗎?”韋寶冷冷道。
韋寶說的這些,孫承宗不是沒有想過,但他不認同!
“合著依著你說的,大明的問題,都是我害的囉?遼東就不要了囉?”
“不是不要,而是全面的將遼東作為戰略緩衝地帶,全面的軍事區域,只有軍士能夠往來,徹底封鎖建奴!人也不用多,每個城池一兩千人駐守足矣,丟了就再設法搶回來,以鍛鍊軍事野外作戰的能力為主,有山海關這天下第一關雄關擋著,不必擔心建奴從遼東突破到北直隸!”
韋寶道:“這樣一來,養的兵馬少了,軍費縮減了,還能穩固防禦,何樂不為?恰恰是因為加強遼東防線,導致京城周邊防禦空虛,長此以往的話,大明最後的野戰力量關寧軍最後軍閥化,在後期會基本不聽調遣。哪怕孱弱如宋,野戰力量沒有這麼虛弱過。所以導致將來京城周邊被一次次戰火破壞,最後,反民大軍就能毫無阻礙攻破京城。恩師是不是想那樣的結果?”
“一派胡言!朝廷沒有到那種局面,我大明依然很強大!你不顧及大明的體面了嗎?不顧及陛下和朝廷的體面了嗎?若是真的如你所說,億萬大明子民們情何以堪?而且,不給薊遼和遼東增兵加糧餉軍餉也就算了,還想著裁軍,這是要徹底放棄圍剿建奴,承認建奴奪取了瀋陽大片地區嗎?你和將朝廷的尊嚴放到哪裡去?你就是魏忠賢的幫兇!當初王在晉提出這一套,我就懷疑是魏忠賢在背後指使,沒有想到你是我的弟子,居然與魏忠賢走到一起去!”孫承宗怒道。
王在晉放棄遼東與孫的經營遼東策略。既然能在那時官場上提出來,也不是是不可能實施。
歷代中原王朝防衛北方遊牧民族都是在蒙古草原方向,從遼東入侵更是毫無談起。
只有一個高句麗勉強算,而滿清這個魚獵民族入侵其實也是繞過遼東,而從蒙古方向進來的,韋寶反正是真心沒發現遼東有什麼作用。
當然後來海權興起後遼東的意義就大不相同了,可惜滿清海上的戰鬥力基本上為零!
滿清繞過遼東難道不是因為遼東投入了大量資源據守的原因。
不能因為守住了就說敵人沒有擊破防戰這種資源投入是浪費。
京城的周邊防禦空虛並非因為加強遼東防禦,而且因為京城周邊根本無險可守。
否則山海關也可以棄守,只要在北京城堆上二十萬大軍就可以了
防線回收到山海關,把寧錦那上千萬的白銀給加固薊鎮用。
給後金一個選擇題,要麼走的更遠去打比較弱的薊鎮,要麼走的近一點去打山海關。
憑險決戰,消耗後金。
王在晉的戰略等於把國運繫於山海關守將一人身上,太冒險了。
固守遼東也不是沒有道理,只不過遼鎮最後軍閥化,這種方略沒有對錯,只有利弊。
其實韋寶的觀點是站在上帝視角,是站在重生穿越巨的角度看待的。
後面發生的事情,孫承宗根本不可能看到,因為孫承宗過不了幾年,也要因為抵抗建奴,全家戰死了。
韋寶很清楚,在原本的歷史中,在對抗建奴的歷史中,寧遠從未丟過,第一雄關的山海關又怎麼會守不住。
可惜這些,韋寶沒辦法向孫承宗說明白,沒辦法讓孫承宗確信。
歷朝歷代沒有一個爭氣的政權會主動退讓,會想著存人失地,長安是堅城,汴梁是堅城,臨安北京都是堅城,君堡更是世界第一要塞,有哪守哪,守不住便是不爭氣。
吳三桂投降,滿清才能入關。
滿清的後勤極限距離,也不能夠支援它跨大半個遼西走廊來攻打薊州,更不用說攻打京城,只能嚇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