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沒有馬上去見聰古倫格格,因為沒空。
內閣已經發文各部,並且下發塘報到底下的衙門。
一時之間,滿朝議論紛紛。
東林黨立刻糾集起了龐大的反對聲。
雖然現在身為東林黨大佬的丁紹軾並沒有扯大旗反對,因為丁紹軾對韋寶有一定的好福
但這不是丁紹軾一個饒事情。
東林黨以江南大地主為主。
這牽動了他們的利益了。
甚至還有很多殉官員也是持有反對意見的!
因為殉很多官員,也是江南的大地主家庭。
明代的官員,包括歷朝歷代,都建立在地主階級之上,韋寶動的是地主階級利益,不招惹這麼多人反對都是不可能的。
塘報包括好幾種,軍事情報是一種。
亦指專職傳遞緊急軍情報告的人。
明單本《蕉帕記·陷差》:“官今日見塘報,那兀朮會同劉豫圍住白鹿岡一帶了。”
明朱國禎《湧幢品·塘報》:“今軍情緊急走報者,國初有刻期百戶所,後改曰塘報。”
明袁可立《奏用間劉愛塔事疏》:“往沈總兵於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機接應,去訖其後續接塘報,皆雲愛塔於七月來歸也。”
清孔尚任《桃花扇·誓師》:“忽接塘報,本月二十一日北兵已入淮境。”
清李漁《比目魚·駭聚》:“昨日,左營裨將有塘報寄來。”
清錢謙益《承事郎郭君墓誌銘》:“魏潭至荔川數百里,舉烽燧,設塘報,一夕數驚。”
這些都是塘報。
還有一種是邸報。
明張居正《奉諭擬遼東賞功疏》:“該同官大學士呂調陽等,録示閣中題稿,並該鎮塘報,傳奉聖意,欲臣議擬處分。”
《明史·陳新甲傳》:“一日,所遣職方郎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視之置几上。其家僮誤以為塘報也,付之抄傳。於是言路譁然。”
清代自京至省,驛站設有塘兵,沿途接替遞送。後來發行報紙,塘報廢。
浙東一帶賽會時,由一個化裝的孩子騎馬先行,預示賽會隊伍即將到來,稱“塘報”。
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然而記得有一回,也親見過較盛的賽會。開首是一個孩子騎馬先來,稱為‘塘報’;過了許久,‘高照’到了。”
塘報,又稱《提塘報》、《驛報》,明朝的新聞傳播工具,類似於宋代的《省探》,可用於向內閣反映戰情,另外就是向朝廷傳達捷報,並請求增援。
明代朱國禎在《湧潼品》卷12解釋:“今軍情緊急走報者。”,“國初有刻期百戶所,後該稱塘報。塘之取義,未解所謂,其亦不著。閱馬塍《藝花記》雲,凡花之蚤放者曰堂花,堂一曰塘,其取之此歟?”
例如“東江塘報”即由當年的援遼都司毛文龍撰寫,用來提供皮島軍情,後由其子毛鈺收集。
近代學者最早注意到塘報的存在,“兵部車駕司,於東華門左近,設兩機關:一曰馬館,專司夫馬;一曰捷報處,收發來去文移,兵部另派武職16員,駐紮各省會,歸按察使司管轄,經管該處直接寄京之文報,名曰‘提塘’。此‘塘報’名稱之所由來也”。
一般來,兵部塘報主要是用於向閣部反映戰役進行及輪輸轉勻情況,還有就是向朝廷傳達捷報以及請求增援。
內閣下發的塘報,就是給底下人看的,供大家討論,看大家的態度,這都是反映大明朝廷制度上先進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