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明鹿鼎記> 【0143 東李的壽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143 東李的壽宴】 (1 / 3)

韋寶見李成楝不相信自己的話,倒也沒著急,一邊勸酒,一邊醞釀著怎麼跟李成楝說自己的想法。

同時他在為李成楝設想,要想讓人家按照自己的意思做,首先要確保對方能得到好處,所以必須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事情。

要想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首先要了解對方現在所處的位置和大環境。

李成楝是錦衣衛小旗,雖然只是小吏,但錦衣衛在大明體制中卻和東廠一樣,有著特殊的地位。

大明的一套制度,在韋寶看來是極為科學的,尤其是中央管理方面,不容易出大奸臣!自動動力很足,整個體制很利於皇帝掌控。

太監的權力制約官員。

明太祖手裡廢除了宰相制度。

為了防止宰相權力過大,乾脆把宰相這個位置拿掉,弄了個內閣出來。

明朝內閣,為明成祖首先確立,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形成明朝行政中樞。

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輔臣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

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

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

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但內閣擬票披紅這一套程式,還有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鉗制,就算是皇帝長期不處理政事,太監和閣臣互相看著,也不會出大亂子,權把子始終握在皇帝手裡。

有明一朝,體制內沒有聽說有造反一說,朱棣自己就是靠造反起家的,對這一點特別的防備。

朱八八的體制中,最該被詬病的一點,封王制度,韋寶覺得這點太小民思想,太落後了,完全是奴隸制社會的殘餘,在明朝建立之初是有利於統治,但是一代一代傳了二百多年,就成了大患。

大明的體制還是相當科學的,在韋寶看來,似乎已經具備資本主義國家體制的雛形了!這就是早起的議會制度啊。

皇帝要重用太監,太監的權力就會極大,皇帝要是重用內閣,內閣和六部官員的權力就會極大,但是再大也不會失衡,整個體制中,自動彌補糾錯的空間和動力都很牛叉,是封建制社會時代最棒的引擎,將封建體制發展到了巔峰,不管國家發展到哪一步,這套引擎都很好用。

東廠是官署名,即東緝事廠,大明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

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地點位於京師東安門之北。

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

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太監當中的一號人物是掌印太監,二號人物是秉筆太監,掌印太監管錦衣衛,秉筆太監管東廠,但是東廠又在錦衣衛的權力之上,這些地方,處處都體現了大明體制制衡的哲學,管理的哲學,連太監內部都有一套平衡體系,避免哪一個太監獨大。

只可惜大明一代代皇帝不斷完善的體系,看似科學,在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太監很少出現互相對立的情況,更談不上制衡。誰控制了東廠,誰就控制了錦衣衛,所以在表面,秉筆太監屈居掌印太監之下,但實際上,秉筆太監可以將掌印太監架空。

現在魏忠賢是秉筆太監,王體乾是掌印太監,按道理應該是王體乾在上,魏忠賢在下,王體乾掌管錦衣衛,魏忠賢掌管東廠,但王體乾擺的清楚自己的位置,甘願屈居魏忠賢之下,所以東廠和錦衣衛都在魏忠賢的掌握之下,木匠天啟皇帝這一朝,在太監權力這一塊,已經被魏忠賢高度集中了。

李成楝才會說魏公公是關鍵,韋寶自然也清楚,從魏忠賢開始冒頭開始,一直到木匠皇帝掛點,魏忠賢和奉聖夫人都會是大明實際上的掌權者。

“大哥,你聽我說,我是這麼想的,雖然莊妃娘娘不願意和奉聖夫人、魏公公他們來往,但咱們還能想別的法子,是不是?”韋寶道。

“想別的法子?”李成楝奇道:“我剛才不是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嗎?莫非兄弟你還有什麼辦法讓我姐姐轉了性子不成?我姐能幫著去說,那自然沒問題。不過你不用想說服我姐姐的事兒了,別說我這個當兄弟的,我姐姐那人的性子,就是我爹孃從地裡活過來,她認準了的事情,也聽不進去。”

“我沒有說要說服莊妃娘娘去向魏公公和奉聖夫人低頭賣好,大哥,你彆著急,聽我說,咱們幫莊妃娘娘過壽,這事兒是人之常情吧?老百姓家業得過壽,更何況是太妃,這她總沒有話說吧?既然陛下已經登基好幾年了,到現在還只有咱莊妃娘娘一個先帝的太妃,說明宮裡也好陣子沒有熱鬧過了。你這時候提出來為莊妃娘娘祝壽,這不是擁護奉聖夫人和魏公公主持宮中的事務嗎?陛下既然寵信奉聖夫人和魏公公,想必也會高興,會贊同。這麼一來,你不就有了在魏公公面前說話的機會了?”韋寶伶牙俐齒的攛掇道:“搞不好,還不止一個總旗的位置,說不準直接給大哥來個百戶千戶啥的當當哩,錦衣衛的百戶可是非同小可吧?”

“那還用說,錦衣衛的百戶是正六品,那就不同於一般衛所的正六品官員了,等於地方官的四品左右的大員了!要能撈著出京辦案的機會,可是風光無限。”李成楝聽韋寶說的熱鬧,一下子明白了什麼,接嘴道:“不過我要為我姐姐過壽,我哪裡拿的出錢來啊?”

“錢愁什麼?我有啊。”韋寶一拍胸脯,雖然他身邊就剩下一百多兩紋銀了,也就吃個飯住幾天客棧的錢而已,哪裡有多少錢,看上去卻一副財大氣粗的模樣,“過壽能花多少銀子?吃飯聽戲,我見識過大戶家過壽,想來宮裡規格高一些,有個三千兩銀子,應該能拿得下來吧?”

“三千兩銀子?那倒不用這麼多,宮中節省,陛下過壽也不見得能花費兩千兩銀子。”李成楝道:“只怕不光是銀子的事情,我姐姐向來和奉聖夫人、魏公公他們不睦,他們能答應我姐姐辦壽酒的事兒嗎?這事情得陛下點頭才成,不是小事,還有我姐姐是怕熱鬧的人,更加不喜歡張揚,她自己也必定不肯的,這事算了,別想了。”

韋寶聽說宮中辦壽酒,居然連兩千兩銀子都花不到?暗忖大明的皇家的確是夠平民的了,雖然住著全國最富麗堂皇的房子,吃的,穿的,用的,想必都極其節省,“花銷的事情,我全權負責!大哥,你就負責把這事情辦成,我保證你能在魏公公面前露臉,至少是升總旗,試百戶這些官職,不但升官,做兄弟的還少不得要將所得盈利拿出幾百兩銀子來讓大哥置辦家業,總旗大人的家,總不能過於寒酸吧?至於做成,那就要靠大哥自己了,我認定魏公公和奉聖夫人聽聞莊妃娘娘要辦壽酒,必定支援!陛下也必定支援,再說只是說一嘴的事情,不成的話,大哥也沒有損失什麼嘛。”

韋寶從李成楝的言談舉止,以及剛才說的話中,已經可以判斷出,李成楝家的日子不好過,所以又是用官位,又是用幾百兩紋銀來給李成楝打氣!

“這……容我想想。”李成楝聽韋寶說的熱鬧,卻一直鼓不起勇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