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有大中小的三等規模,“祭春”乃是大祀之一。古唐的時候,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大祀“春神”勾芒,祈求風調雨順,春播秋收。各地的刺史、縣令則會舉行小型祭春,並向百姓發放賑濟,勸課農桑。
到了現在,祭春依然。皇帝作為象徵人物與首相一起主持京城的大祀,唐視還會進行現場直播,吸引到全國不少中老年觀眾(以男人為主)全神貫注地觀看,再點評一番皇帝是胖了還是瘦了。
但老百姓更多是忙自己的活動,太豐富多彩啦!祭春、鞭春、送春、飾春、咬春……
立春前一晚,王鳴之到了和正叔家客宿,幫忙張貼春幡。
春幡就是寫著“迎春”,“宜春”,“大吉大利”等好話的剪紙彩旗,貼到門楣上,掛到庭院樹木的枝頭間(住公寓的可以掛到陽臺的盆栽),春風一吹,喜氣洋洋的。
已經是寒假了,陳樂瑞、小果果都幫忙張貼,小果果最積極了,忙前忙後的。
紫色、綠色、紅色、黃色……多多的兩隻小翅膀也被貼上幾道春幡,它一拍動,彩旗那個飄飄。
第二天一早,三人準備出發去送春,首先是把自己也裝飾起來——佩戴春勝。
春勝就是戴在頭上的飾物,紙、布、金銀玉等材質都有,樣式就更繁多了。
“嘿,以前還真沒戴過。”屋子客堂裡,王鳴之邊想,邊戴上這朵紅色的公雞布帽,這是“春雞”。
陳伯端也戴的春雞,小果果的是春燕,他在傳書朋友圈看到妮芙曬圖戴的春花,好美呀。
老人可以用春仗,小孩子還多一樣,春娃!
“我的我的。”小果果接過母親給的一個小布娃娃,立即抱著蹭了蹭,然後迫不及待地繫到腰側。
那春娃的造型吉祥可愛,王鳴之看得有些眼巴巴的,主要是以前沒有帶過,聽都沒聽說過。他不由問黃玲道:“叔母,能給我一個春娃帶帶嗎?”
黃玲微愣,春娃是給孩童專用的啊,只當他是童心未泯了,就也給了他一個。
“啊!”小果果有點不依,本來她一邊腰帶一個的。
“哈哈。”王鳴之喜衝衝地把這個春娃帶到腰側,晃了晃身,春娃隨之擺動,好看。
“走走走,送春去!”陳樂瑞帶頭往屋外走去,“小果果,把春牛帶上啊。”小果果應聲提起早已準備好的一袋春牛,歡快地奔去,“走嘍,送春牛嘍!”王鳴之跟了上去。
所謂春牛是用泥捏紙粘製造的小牛,鄰里之間互相贈送,這就是“送春”。
現在當然多數人是直接從商家那裡買來的春牛,現代社會,分工的。
天色還早,寒風陣陣,但這個坊區已經熱熱鬧鬧的了,少兒們奔走在各家各戶的庭院送春牛。
三人先來到就在旁邊的李家,李大叔夫婦樂呵呵的在院門等著他們了。“恭喜恭喜,春來福到!”陳樂瑞送春笑說,小果果把一隻小春牛送給鄰居。
“多謝哈哈!”李氏夫婦收下春牛,說了些祝福陳樂瑞學業進步、小果果快高長大的吉祥話,還有祝王鳴之名揚天下,又派了些小孩子喜歡吃的祭春瓜果。
接著,三人又送了幾家,王鳴之看得喜慶。可別說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好玩,有沒有人願意玩才是問題。送春牛比萬聖節去搗亂要糖果不遑多讓嘛,意頭又好。
王鳴之從小果果的袋子拿了幾隻春牛,親自挨家挨戶去送,“恭喜發財,送春牛來啦!”
“王鳴之!”這戶人家開門迎接的是個及笄少女,她一瞪眼睛,頓時尖叫:“王鳴之啊!!!”
哎?王鳴之心頭大喜,終於!終於有人這個反應了,終於碰到我胖虎的慕徒了!
“你的春牛。”他把手中一隻最大最好的春牛送給她。
少女慌忙地接過,真是如獲至寶,看著王鳴之走遠了,她整個人還是懵的……
王鳴之就住在這附近還是咋的?春神勾芒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