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時代,戰艦一般只有三類,一種是以火力至上的戰艦,它們犧牲掉了能量護盾,追求著最強大的火力輸出。一種是防禦性的戰艦,犧牲掉了一定的火力,但能量護盾卻是非常的強大,能夠防禦能量炮不斷的轟擊。
第三類,就是速度型的戰艦,這一些戰艦通常尺寸不會很大,以速度見長,犧牲掉了火力和防禦力。
三類戰艦,一般都是進行陣形上的調配來使用。
宇宙戰爭,給陸川的感覺,像是回到了古代的領兵作戰,更為講究排兵佈陣,講究臨時的指揮變陣能力。不同的配給,不同的排程,都會影響著戰爭的走向。
一艘艘戰艦,只要被能量炮命中,能量護盾無不是泛起了一層淡藍色的光芒,這些就是能量護盾對這一些能量炮的抵消作用了。
矛與盾的對決,便是宇宙戰爭的核心。
大量的戰艦在能量被消耗或者是被削弱後,沒能及時的補充回來,只要運氣不好被命中,都是災難性的。金屬在這一些能量炮面前,和豆腐渣沒有什麼區別。每挨一炮,都會帶來巨大的死傷。
尺寸越大的戰艦,士兵的數量也就越多,哪怕是有著機器人和無人輔助,有時候一艘戰艦計程車兵都會在十餘萬之數。
陸川關心的,其實不是誰勝誰負,而是各國在科研上的速度。
科研,才是決定著文明推動速度的核心原因之一。
還好,戰爭狀態下的各國,資源上的集中使用,人員上的集中調動,帶來的科研力量之強,無數的成果噴井而出,不斷重新整理著當下的科技技術狀態。
“果真,戰爭才是文明最好的推動劑……”
陸川很滿意自己寫下來的劇本,做為最大的幕後推手,陸川可是深知道人類整個一戰到二戰這短短的時間內,科技到底有多麼高的飛躍。而二戰之後,軍事競賽的存在,更是讓科技日新月異。
人類從原始文明,到0.1級文明,用了五千年的時間。
但從0.1級,到陸川擁有生化工廠的0.75級文明,卻只用了百年的時間,由此可見戰爭對文明的影響。
一切的人物力都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戰爭,技術自然會被瘋狂推新。
陸川提供了所有的技術,它們不過是吃透然後量產即可,這樣的結果是速度更是恐怖。很多時候,一項新技術的運用只有十天八天,就會有更新的技術替代它。
這一種更換,不會體會在民用市場上,而是體現在軍事上。
最新,最快的裝備,讓戰爭變得更為的慘烈和殘酷,比拼科研和製造,才是超級大國們甩掉其他國家的原因。
“那麼,現在只需要等泰坦族第二波人頭送上來即可。”
陸川知道,對方很快就會出現,絕對不可能放任這一個文明的存在,或者說自己的存在,讓自己能夠輕鬆地逃之夭夭。
第二次來的泰坦族天選者們,數量將不再是數萬之巨,而是更多,也會分得更散。它們不是蠢貨,吸取了剛剛的慘重之後,一些戰術還是能想明白的,不再像現在一樣扎堆出現。
“如果自己想的不錯的話,泰坦族總督應該還沒有收到訊息,這一次帶隊的,只會是一名監察使。”
陸川的推斷,就是基於泰坦族總督外出巡察,不會這麼快就回到競技星球,很難說在如此短的時間裡收到資訊。身為總督,陸川是明白一但進入到宇宙中,是難以通訊的。
除了神的宇宙廣播,想要找人,幾乎不可能。
既然總督不在,對方如果不想暴露了競技星球,不想這一些泰坦族巡察使白白死掉,它就需要用最快的速度抵達這裡,以防止自己留下的氣息消失掉,從而真正的讓自己給逃掉。
這一切,同樣是在陸川的計算中,之前他將一部分泰坦族巡察使放它們逃,為的就是這一步。
意念一起,陸川又是離開了這戰場之地,回到了狙殺泰坦族巡察使們的這片星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