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字寫得好怪,看著就像是不會漢語的歪果仁照抄漢語一樣。”
“不對,我特麼在想什麼呢,這內容怎麼看著有種……”
“我操,這特麼是佛經!”
陸梧整個人如遭雷擊,當場就傻了,以至於連屁股底下的雲氣蒲團都失去了控制,直接給他來了個自由落體。
好在也多虧了這自由落體的失重感讓他及時回過神來。
重新控制住了身體,陸梧深吸一口,再次將目光放在了這“經文”上。
果然,這一細看,他才發現這種文字和青銅斷劍上的契文異曲同工,都是承載道的契文。
他也是在築基之後才算是正式踏上仙道,因此才有了閱讀承道契文的資格。
至於為什麼同為承道契文,表現形式卻大不相同,這就關係到個人或者團體對“道”的理解了。
書寫之人對道的理解不同,最終呈現出的契文模樣自然也就不同。
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喻,就像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可能有個別字詞不太能理解,但絕對不會影響到對整篇文章的閱讀。
……
陸梧耗費了兩個時辰,強按住心中的震驚與困惑,將整篇卷軸通讀了一遍。
這篇經文前半段主要闡述了“佛”的理念,以及“佛”是如何將自己“所思所想所感”皆寄託於“無色天”中。
後半部分則詳細闡述了“佛”的階段,或者說境界劃分。
所以卷軸上畫的那些光頭小人和他們身邊的三個圓圈,根本就不是什麼三魂,那是“佛”的三界。
籠統說來,“佛”分為三界三十二層天。
其中三界為“欲界”、“色界”、以及“無色界”。
“欲界”包含六層天,分別是“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
“色界”包含二十二層天,有點多,陸梧也是跳著看的。
至於最後的“無色界”,陸梧倒是詳細看了一下。
它包含有四層天,分別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以及“非想非非想處天”。
至於這三界三十二層天具體應該如何理解,佛又該如何修行……陸梧沒敢深思。
倒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
因為他每次產生深入思索的念頭,耳邊就會響起若有若無的誦經聲,然後體內構築好的《三昧真火五元結丹法》的運轉就會發生微弱的遲滯。
“我若是深思下去,體內的道就會紊亂,進而瘋癲入魔!”
陸梧心中忽然生出一股明悟,嚇得他趕緊收起卷軸,不敢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