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全和李清照都沒有猜錯,陳世美的確是早早就知道了文試的題目,並且提前做了很多的準備。
斗酒詩百篇這種事情只存在於傳說當中,即便是李太白,也不是一撮而就的,而且經過了平日裡長時間的積累。
文試是一個考驗急智的比試,更是一個考驗底蘊的比試。
此刻的陳世美,自認已經勝券在握。
此刻已經有人給陳世美奉上筆墨紙硯,好的詩詞還是寫出來更有感覺,如果真的是一篇傳世佳作,那還能當成墨寶供奉起來。
攝像機對準了陳世美面前的桌子,陳世美的每一個動作,都被眾人盡收眼底。
看到陳世美直接揮毫潑墨,很多人都出言讚歎:
“陳狀元動筆了,果然是狀元之才,都不用經過思考。”
“你懂什麼,像陳狀元這種才子,平日裡無聊的時候就是吟詩作詞,哪裡還用得著現想?”
“這樣說也是,畢竟平日裡的積累也是實力的一部分。而且以男女之情為題,也不算太偏。”
“原來陳狀元是寫詞啊,好失望,我本來以為是寫詩呢。”
“我也是,看來一首好詩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在看到陳世美寫出了長短句之後,很多網友都表示失望。
這也正常。
雖然江南州詞壇大興,但是從九州整體來看,詩詞歌賦,詩終究是排第一的。
李太白和蘇仙都是不世出的才子,但是李太白斗酒詩百篇,不乏傳世名作。
而蘇仙最傑出的代表作,都是詞。雖然同樣精彩,但是隱然間地位就比李太白低了一檔。
不是說蘇仙才華不及李太白,而是在世人眼中,詩遠比詞要重要。
做出一首好詩,和做出一首好詞相比,還是前者能夠得到更大的讚譽。
總體來說,詩的逼格更高,帝王將相,都喜歡寫詩明志。
而詞更貼近人的生活,往往被青樓名妓所吟唱。看似傳唱廣泛,卻也拉低了詞的格調。
不過在江南州,詞人的地位還是很高的,陳世美作詞,也不算是太過意外。
只能說短短几天時間,他還憋不出一首好詩來,但是已經足夠他寫出一首好詞了。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么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陳世美落筆,一篇新鮮出爐的《千秋歲》,果然博得了滿堂喝彩。
或許圍觀群眾和觀看《師師有約》的觀眾品鑑能力有限,但是今日在場的這些名士,欣賞能力還是有的。
當陳世美作出這首詞後,就連對陳世美完全無感的李清照都輕輕鼓掌,以示對此詞的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