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等了約莫一個時辰,果見遠處狼煙升起,劉廣大喜,“傳我軍令:開城門,往擊敵陣!”
正此時,一人來到身邊,用狐疑的口氣道:“奇怪。”
劉廣跟孫策相識久矣,一聽聲音便知是孫策來了,喜道:“孫郎來的正好,且看我怎麼破敵!”
孫策熟視城下,仍舊道:“奇怪。”
“什麼奇怪?”
“敵軍要攻城,為什麼看不到攻城器械?”
“興許.......興許是還沒運過來。”
“我看不像,徐庶從許褚征戰久矣,薄有微名,既然還沒準備妥當,怎麼會輕易佈陣於城下?”
“孫郎是說?”
“怕是有詐!”
饒是劉廣對孫策向來心折,知其從小浸淫兵法,此時也笑道:“孫郎多慮了,方才我仔細觀察過,城下的兩個步陣,分別都有近兩千人,那徐庶無多餘兵力,如何有詐?”
孫策忽然用手重重拍了下女牆,道:“糟糕,此定是敵將分了一小股部隊埋伏在半道上,想要伏擊張副將!”
“一小股......縱是伏擊,我料至多數百人,張副將麾下千人,留一些守備大營,仍是佔據上風,豈能被伏?”
孫策與劉廣的分歧,究其根本,還是對雙方將領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同。
孫策自小就被孫堅灌輸了諸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類似的理念,而且孫堅是以身作則,向來是靠身先士卒來帶動三軍士氣的。故此,孫策認為即便徐庶安排的伏兵是小股兵力,也有很大機率能成功。
只要帶領這小股伏兵的是個像他父親孫堅那樣的人物。
而對劉廣而言,就算是徐庶當著他的面安排了關羽去伏擊,他大有可能也不會理會,畢竟這兩個方陣的廬江兵是他眼見為實的。
劉廣又是笑道:“孫郎多慮了,便請你在城上看我如何破敵。”說完,竟是下了城,要親自帶兵出擊。
孫策搖搖頭,下了城朝縣城家中走了幾步,想到這劉廣與自己相識數年,終是下定決心:大丈夫為人處世,豈能見死不救?也罷,且救下劉廣性命,總不至與許侯交惡。
——因見壽春城門大開,吊橋放下,徐庶笑道:“壽春守將既然敢出城逆戰,就別想輕易回去了。方才我故以前陣混亂示之,他不攻我,今他出城,我卻要打他一個立足未穩!”
牽招馬上請命道:“請將軍讓招率一曲步卒先攻敵陣!”
徐庶頷首,“子經文武全才,正和我意。”
乃命其率一曲刀盾兵,攻敵右陣,纏住敵軍為數不多、約在百數的騎兵,之後,繼令前陣李通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