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無話,荀爽突然問荀彧道:“文若可曾與鄢陵令許仲康相識?”
荀彧點頭,復又疑道:“族父認得此人?”
“此人在潁川弄出好大動靜!”荀爽似笑非笑,“令父(荀緄),鍾瑜,陳紀三人聯名上書大將軍府,舉其為潁川太守,方才回府前大將軍正與我等談及此事。另外,豫州牧黃琬也有提到許褚,歷數其功績,以其知兵,建議大將軍重用之。”
鍾繇聽了,頷首說道:“我也聽說了許鄢陵平定黃劭的事,當初在陽翟陰公亦對此子多有看好……荀公,大將軍與虎賁中郎將是什麼態度?”
荀爽嘆道:“兩人實已有人選,大約還在權衡。”
“誰?”荀彧與鍾繇不約而同問道,潁川是荀氏與鍾氏的老家,誰做一郡太守關乎他們的切身利益。荀彧更多的是擔心族人的安危,朝廷的亂象持續不斷,離司隸較近的潁川就會處於風口浪尖。
荀爽淡淡道:“李旻。”
荀彧皺眉,李旻與何進、袁紹包括荀爽的關係都不錯,身為名士,才學應該沒問題,但……荀彧嘆道:“終不如許褚歷經戰事。”
鍾繇也是偏向許褚,許褚雖然出身微末,但從潁川各家近來的反饋看,他應是堅定不移地站在士人這邊。但他跟荀彧都在何進面前說不上話,能夠起到作用的只有荀爽。
兩人力勸荀爽支援許褚上位,現有董卓在河東虎視洛陽居心叵測,假如讓許褚在潁川練出一支精兵來,至少他們荀氏鍾氏兩家的安全問題不用擔心。
荀爽還是有把握說動何進的,況且潁川是他的家鄉,也沒理由不為家鄉推薦一個好一點的太守。
之後經過一番努力,何進終被說服,放棄李旻,奏請天子以許褚為潁川太守。
因為這道任命,許褚第一次在帝國的中樞露了臉,朝中大員們多數連許褚的名字都沒聽過,因為之前平何儀的功績,是算在了陰修的頭上,許褚那份功勞,陰修雖然提到,但是朝中忙於爭儲,卷宗都沒來得及翻。
詔書一到鄢陵,最高興的還不是許褚本人,是張奉——張家復興有望啊。
許褚握著沉甸甸的太守大印,說不高興那是假的,相應的,肩膀上的擔子又重了許多。他記得某部電影裡有句名言: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他現在官位大了,責任也自然大了。過去權知一縣,靠郭嘉、徐庶、張奉、龐湛等人幫忙,倒也治理得像模像樣;現在是一郡,要打交道的人從李正趙原這類小地主變成陳氏、荀氏、鍾氏這種冠蓋雲集的豪族右姓,心裡真沒什麼底。
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第一件事,他要把郡治從陽翟改為鄢陵。鄢陵縣是他的根基所在,而且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鄢陵縣的地理位置更適合防備汝南黃巾賊。
遷治所原是耗費錢糧無算的事體,如正史上孫權為了抵抗曹操把東吳的治所搬到武昌,使百姓苦不堪言,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之說。
好在許褚沒必要動大陣仗,陰修留下來的家底不多,最寶貴的當屬杜佑手裡裝備精良的一千兵馬,於是就令杜佑讓這一千人轉移到鄢陵縣,順便押送一部分糧食過來。帶不來的,就留在陽翟吧。
至於從各縣募兵所得的用來征討黃劭的人馬,則是讓他們解兵回鄉,目前還不用急著窮兵黷武,時間長著。
然後就該安排郡中官位了。除了五官掾張禮與賊曹掾杜佑外,原先陰修門下的官吏提拔的提拔,棄官的棄官,各曹主官及屬吏寥寥無幾,為了讓郡內事宜儘快運轉,就要大量啟用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