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東拿出的這兩份資料並不太詳細,只有一個大概的故事。
不過劉禾平跟楊嘯雄都是行家,簡單看了一下之後就知道於東想要什麼樣的故事了。
看完資料後,楊嘯雄先發表了意見:“《尋秦記》這個就不說了,有原著在。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這個以漢宣帝為背景的戲說故事,想法很不錯,也很有發揮的空間。”
於東點點頭,楊嘯雄對《烏龍闖情關》感興趣並沒有出乎他的意料。
楊嘯雄本身對漢代的歷史就感興趣,後來還主筆了《大漢天子》。
“楊老師能不能具體說說,對於這個故事你還有什麼想法?”於東問道。
“有沒有紙筆?”
於東拍了拍額頭,“不好意思,我去給你拿。”
“東哥,我去吧,我知道哪兒有。”
於東還沒起身,汪海臨自告奮勇先跑了出去,沒一會兒帶著紙筆回來,給在座的一人發了一份。
拿過紙筆,楊嘯雄現在紙上寫下“漢”,然後開口道:“你的這份資料,等於是一套大綱,有骨架,無脈絡。想要做一個劇出來,還是先要把劇的結構給架出來,有一個嚴謹的結構,是一部好劇的基礎。”
楊嘯雄在紙上寫下“嚴謹結構”,然後繼續說道:“這個故事,大體上來看,就是把個人的、市井的生活跟國家的、宮廷的故事聯絡到一起去。強設定,你也給出了。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釦子給聯絡到一起去,並且要做得有趣。我認為,戲說一定要做得詼諧有趣……”
一聊起來,楊嘯雄就停不下來了。
高手就是高手,僅僅是看了於東寫的一個提綱,他就能在段時間內把想要表現的東西都給盤出來。
愛情、友情、親情,每一個環節楊嘯雄都沒有落下。
不得不說,編劇跟文學之間還是有距離的,於東如果不是因為有未來人的超見,以及這幾年的進修,在編劇這一塊,他恐怕給楊嘯雄他們提鞋都不配。
楊嘯雄說完之後,劉禾平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漢宣帝早年這段經歷,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以這個背景寫下故事自然也事半功倍。如果想要更加有戲劇性,可以把劉病己的身份寫得更加隱秘一點……”
劉禾平雖然沒有直說,但是看得出來,他也對《烏龍闖情關》更有興趣一些。
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尋秦記》是原著的。
雖然電視劇本出來之後跟原著肯定先去甚遠,但是不管編劇做得多好,都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更多的人還是會把功勞算在原著身上。
《烏龍闖情關》就不一樣了,於東就給出一個引子來,他們會參與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於東注意到了這一點,也沒多說什麼,這種事情強迫不來的。
反正劉禾平他們不願參與改編,也沒關係,不是還有汪海臨麼,這小子閒了幾個月,也是時候把他這把刀給磨磨了。
看著劉禾平跟楊嘯雄在討論,於東忽然開口問道,“兩位介意聯合編劇麼?”
劉禾平跟楊嘯雄抬頭看了看於東,隨後又相互看了彼此一眼,誰也沒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