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開學沒幾天,已經陸續有學生返校。
來的不僅僅有學生,還有記者。
於東路過傳達室時,見到周大爺正在給一群記者搞“講演”。
傳達室裡有個小黑板,通常就是寫一些通告,方便路過的學生第一時間能看到。現在被周大爺拿來“講課”用,周大爺識字不多,但也會有模有樣地在黑板上寫上“金藝宣傳第一站”幾個字。
“想要了解於東老師,那就不能不先了解咱們金陵藝術學院,咱們金藝……我猶記得1991年的秋天,於東老師剛剛從大學畢業,那一臉的青澀像是一顆夏天結在樹上的蘋果,當時我以為他是咱們學校的新生,便攔住了他,說,小夥子,哪個學院的……”
於東在外面聽了一會兒,直感覺頭皮發麻。
周大爺的故事是越來越豐富了,而且遣詞造句也更文藝(造作)了些。
只是苦了這些前來採訪的記者們,不得不聽周大爺說著金藝的歷史,然後說些小故事,臨了還要登記資訊,才能預約下次採訪。
不過他們也不是一無所獲,至少他們聽了周大爺的故事後,也能回去編幾則名人趣事。
古往今來,名人軼事也大多都是“口口相傳”才出來的。
現在為了提高可信度,也會加上一句“據知情人士透露”。
其實後面這些日子來採訪的記者們,也不全盯著於東一個了,偶爾也有關注畢飛雨的。
去年到現在,畢飛雨接連在一流文學刊物上發表了不少文章,加上正好跟於東都在金藝教書,關注他的媒體也逐漸變多。
於東知道,隨著畢飛雨越來越出名,這種情況也會越來越多,說不定等到那天,關注畢飛雨的媒體還會多過關注他的。
……
於東走後沒幾天,朱昌盛琢磨出一個問題,去找了一趟何啟智。
“老何,《向西》這個書名會不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啊。”
見朱昌盛說的憂心忡忡,何啟智問道:“你怎麼會這樣說?這書名有什麼問題麼?”
“《光明日報》五月底發的那篇題為陝軍東征的文章你還記得麼?”
何啟智點頭,“記得,韓曉蕙寫的吧。”
“沒錯,你看,現在陝軍東征這個說法越來越知名,如果這個時候出來一個《向西》。要是作品沒什麼影響倒也算了,假如作品……”
何啟智一下子聽明白了,“你是怕有人拿這個書名做文章,說於東故意針對陝籍作家。”
“對,我就是這個意思。”
何啟智皺著眉頭道:“這是不是有些杞人憂天了,除了名字有些巧合之外,其他方面根本沾不上邊。”
朱昌盛沒說話,雖然何啟智這麼樣說,但是他的表情說明了一切,對這件事情他也有些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