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下午,於東帶著修改之後的稿子去了《鐘山》雜誌社。
蘇桐笑眯眯地接過於東的稿子,又從自己抽屜裡面拿出一本雜誌給於東。
“你被批評了。”
於東一臉茫然地接過雜誌,看著雜誌上《羊城文學》幾個字,不解道,“什麼被批評了?”
“你先看看目錄,就明白了。”
於東點了點頭,按照蘇桐說的先翻到了《羊城文學》的目錄頁,隨後就在“文學圓桌”板塊看到一個標題:從《補天》看神話顛覆。
說實在的,這個標題並不能看出來什麼,也不能確定作者對《補天》到底是貶還是褒。
所以他又按照頁碼翻到了正文,認真看了起來。
文章並不長,也就一兩千字的樣子,於東幾分鐘就看完了。
蘇桐說的沒錯,他確實是被批評了。
至於批評他的這個人……名字叫劉發浩,以前沒有聽過,包括文章下面關於作者的介紹裡面提到劉發浩寫過的幾篇小說,於東也一概沒有聽過。
文章中,劉發浩表示,《補天》這篇小說不過是假借神話之手宣揚末日言論,先設定人性之惡,再批判人性之惡,不具有現實的警示性。同時也提到,《補天》中的大雨隱喻了現實中的汛期,藉以批判政府作為不良,有反動心思。
看到“反動心思”的時候,於東差點笑出聲來。這都已經九十年代了,還有人在做文學批評的時候提到這樣的詞彙,用後世的時髦熱詞來說,那就是“文藝復興”。
另外,於東也很好奇,這位劉發浩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批評自己?
說起來功利性有些重,文學批評所針對的往往是知名作家或者是當紅作家,一般不會針對於東這種剛出來的新人。
因為只有批評有名的作家,才能引起輿論,吸引更多讀者來看。
而根據推算,劉發浩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寡婦之死》還沒有在《收穫》上發表,也就是說那時候於東才發過一篇小說而已。
這位叫劉發浩的文學評論家在圖什麼呢?
批評一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作家,根本就無法引起輿論,也無法為他帶來熱度啊。
總不能真的是《補天》這篇小說確實讓他痛心疾首,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吧。
“看完了?”蘇桐瞄了一眼於東,笑道:“被搞文學批評的人盯上是好事,一則證明你已經有些名氣,二則能讓你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世界上沒有一個作家不被批評,知名作家更是被一群文學評論家天天圍著。”
“我倒是沒想到這麼早就被盯上,批評我能有什麼好處?”
“批評你確實沒有什麼好處,但是批評《鐘山》就未必了。《羊城文學》連續三期的文學圓桌都放了文學批評文章,而且批評的都是《鐘山》之前發表的作品。”
蘇桐這麼一說,於東就聽明白了。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羊城文學》是在針對《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