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開門出去,迎面是幾個同僚在那裡議論紛紛,臉上皆是義憤填膺之色,有個帶頭的在那裡喊著什麼,看形貌應該是孫仁泰。
李洪義詫異,這什麼日子,怎的都聚眾在此?
他走上前去,聽到孫仁泰在那裡叫道:“咱們再說一次!軍部是青國的軍部!論級別咱禁事局雖然低了一等,但都是青皇直屬,以從屬關係上來說,咱們並無上下之分,前面你們擅離職守,以至於證物所證物失竊,這官司現在都還沒打完!你們今天要是還敢拿走這件證物,就是知法犯法!就是欺君罔上!”
這時有人發現了人群后面的李洪義,幾個人迅速招呼,大傢伙都轉過頭來,都拱手行禮,都道,大人來了,大人且來看看這軍部將官的醜惡面目。
李洪義初來乍到,什麼情況都還不曾瞭解,一臉的莫名其妙。旁邊周書文湊了過來大致給他講了事情。
原來幾十年前,南國戰敗,簽署了議和條約,隨之而來的是錢財寶物的進貢,金銀且不去說,中間卻有一棵青銅鑄就的小樹,雕琢的栩栩如生。
當時一品崇文大正何大人家中妻室老來有喜,青皇便將這件寶物賜下,戲謔其為老而彌堅,鐵樹開花。
雖然稱其為寶物,但相對於青國這樣以武立國的風氣,能欣賞這種藝術氣質的其實不多,說白了不過是一堆銅料。
就算雕琢得好看了些,本身卻沒有什麼價值,只是因為何大人這位曾經的經手人。因而顯得特殊。一時之間便傳為了美談。
再之後,何大人出使南蠻,談論兩國邦交,與群臣舌戰,講得舉國上下啞口無言,得罪了當時已經是妖魔的南蠻國主。
青國曆1424年,南蠻刺客毒殺何大人一家十三口,連滿園僕役下人,雞犬不留,從而引發了歷時四年的降妖之戰,史稱鎮南戰爭。
何大人是文官,但案件涉及外敵,因此當時辦理案子的就是軍部出面,而這棵銅樹,軍隊裡那些糙漢子可欣賞不來,在軍部手上轉了一圈便丟到了禁事局證物所。
究其原因,實在是因為這個案子前因後果人人心知肚明,根本沒有什麼詳察的必要,因此這件寶物就在證物所一直蒙塵至今。
而今日來禁事局鬧事的,就是軍部來人。
他們聲稱這件證物原本就是軍部所有,放在證物所只是因為當時軍部庫房坍塌,無處存放,因此借用證物所封存,如今庫房修繕完成,想起這件證物,便要運送回去。
禁事局統領各處衙門,掌管刑法運作,嚴格意義上來講,屬於文官體系,而何大人是一品崇文大正。
所以他的遺物,對整個文官系統人員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因此這件寶物作為證物封存在禁事局,那也罷了,但如今軍部這群糙漢子卻還敢來強要?
一眾人員前些日子正在與軍部打官司,狀告霍元龍攜麾下軍士擅離職守,本來早有舊怨在身,這時看到軍部來拿崇文大正遺寶,便覺得是軍部的後手,打臉來了。
因此他們聚眾在此,集體抗議。如今李洪義到來,便看到了主心骨。一眾鬧得更加起勁。
李洪義本是個武夫,這些什麼銅啊樹啊之類的東西,他一概好感全無,此時莫名其妙被趕鴨子上架,只覺得無奈。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整了整衣冠,越眾而出,拱手行了個禮,剛待開口,對面一人便認出了他:
“我道是誰,糾集這幫酒囊飯袋!給咱軍部的兄弟臉上抹黑!原來是你這個兔兒爺!”
那人正是霍元龍,旁邊站著李文博,遠處苟四海帶著幾個兵,守著一棵青銅鑄造的小樹。
一看造型,正是李洪義在證物所看到過的那棵,他當時直面狐妖化身,曾想過將其作為武器,覺得不趁手又放棄了,想不到卻是件寶物。
那邊霍元龍又道:“你召了這批烏合之眾,誣告咱們監守自盜,還找了人去查馬老三,要尋王爺的晦氣,咱們都當你是個屁給放了,今日你又聚眾阻攔,造謠生事!好你個李洪義,好你個捕神!今日便叫你知曉,你不過是個巡街的看家狗!”
話音未落,那邊霍元龍飛躍而起,身形電射而來,將將趕到身前,一拳直戳李洪義面門。速度迅捷無比,又勢大力沉,如靈蛇吐信,如駿馬奔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