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濟聞言面色一緊,低聲解釋:“大王!下官一直獨居此處,與冼娘子清清白白!”
“清什麼清,白什麼...行了,進去說話!”
侍從點起油燈後告退,房間內只剩下宇文溫和楊濟兩人,宇文溫大概說明來意,方才他在下榻處輾轉反側睡不著,滿腦子想的都是籌措資金修棧道之事,心煩之際索性來找楊濟商量商量。
“寡人想過,募捐一事無論怎麼操作,都難免讓人詬病,所以儘量選擇借錢來籌措資金,但是這也有難處,所以想聽聽你的意見。”
開場白過後,宇文溫把他原本的想法,包括髮行債券的計劃都說了一遍,楊濟從睡夢中驚醒,一時間跟不上宇文溫的思路,轉出去洗了把臉,藉機醞釀醞釀,再回來時已經有了主意。
“大王,值此多事之秋,確實應該把手頭上的錢糧,用在養兵練兵上,畢竟只有站穩腳跟,宏圖大略才有施展的餘地,所以下官以為,大王真要修棧道,確實應該舉債而不是自己出錢。”
“問題在於,這錢是怎麼個借法,既能避免被人詬病,也要規避風險,省得日後資金週轉不過來,導致名譽掃地。”
楊濟不緊不慢的說著,其實關於這件事,他早已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覺得宇文溫向來主意多,不如讓其想出個兩全其美之策,如今對方深夜來訪尋求幫助,那他就獻醜了。
做好鋪墊,楊濟切入主題:“大王,可記得開中法?”
“開中法?”宇文溫聞言一愣,片刻後面露喜色:“寡人為何就沒想到呢?”
開中法,又稱開中制,源於宋代,到明代中前期時,多在邊地實施,開中法之目的,是要讓商人運糧到邊地,解決邊軍的軍糧供應問題,作為報酬,官府按商人所運糧食的重量發放鹽引。
商人憑著鹽引到產鹽地購買食鹽,自行販賣獲利,官府解決了邊軍糧食問題,商人得以購買暴利的食鹽,是為一舉兩得。
開中法可分為報中﹑守支﹑市易三個步驟,報中是鹽商按照官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把糧食運到指定的邊防地區糧倉,向官府換取鹽引。
守支是鹽商換取鹽引後﹐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市易是鹽商把得到的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
開中法於明初洪武年間在山西率先實行,然後迅速推廣到全國,永樂以後,開中的內容逐漸由奈米中鹽、納鈔中鹽、繁衍為納鐵中鹽、納棉布中鹽、納麥中鹽、納馬中鹽等十餘種方式。
開中法是以鹽作為物資交換的重要媒介,不但使山西商人一躍而起稱雄商界,也帶動了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對明朝前期邊地糧儲、鹽業、商貿產生了重要作用。
用現代術語來說,這就是政府進行公開招標(某處需糧若干石),以炙手可熱的鹽引(硬通貨)作為支付手段,吸引商人們前來完成招標專案(運糧到某處)。
湞陽峽棧道工程,實際需要的是大量糧食以供應民工,還有諸如石料、水泥、木料、鐵料來搭建棧道,而廣州總管府手上,除了不夠花的賦稅,還有一樣硬通貨,那就是鹽。
廣州的鹽場已經在大面積開拓鹽田,要推廣曬鹽法增加食鹽產量,所以即便廣州總管府每年賦稅盈餘所剩無幾,即便湞陽峽棧道建成後稅收微薄,只要有了取之不盡的鹽,就能有強大的償還能力。
宇文溫怕搞募捐壞名聲,怕發行債券引來餓狼,獨獨沒有想到還有“招標”這個大招。
“大王,依下官之見,不如試行開中法,奈米中鹽、納水泥中鹽、納木中鹽、納鐵中鹽,有了鹽引的吸引力,不怕沒有錢糧、物資修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