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些無情,但道理好像說得過去,然而尉遲熾繁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打仗。
不打仗,就沒有傷亡和額外支出,只要做好邊境防禦就行,這樣不更省錢?
她是這麼想,卻不敢說出來。
宇文溫能猜出來對方想說什麼,於是自問自答。
打仗花費大,那麼不打仗,自己過自己的太平日子好不好?
當然好,然而家有惡鄰,不是你想消停就消停的。
高句麗佔據了遼東,就會想著遼西;突厥盤踞草原,成日裡想著到中原花花世界撈一把,周國倒是想過太平日子,不主動出擊,也得加強防禦。
以西北邊境為例,為了防範突厥,就得在東起幽燕西至隴右的萬里邊防線上修築長城,沿途還要修建不計其數的堡壘、烽燧,駐紮兵力不等的軍隊。
這都要錢,而且開支相比維持幾支強軍定期出擊草原要高得多。
然而即便如此,因為以騎兵為主的突厥軍隊移動力很強,隨時都有可能從這漫長的防線中隨意突破其中一點甚至數點,所以還得在各主要地區駐紮大軍,以便隨時“堵口”、“救火”。
這就完了?沒完。
費勁九牛二虎之力修好的長城,還有沿途堡壘、烽燧,每年都要投入人力財力去修葺、維護,不然前期投入就打了水漂。
為了維持漫長的防線,為了供養沿途駐軍,還得從內地輸送糧草到邊疆,花費少不了。
維持幾支強軍以攻代守的花費,比起全面龜縮防守的花費,哪個更便宜?
防守看上去便宜、省錢,但一點也不便宜,比主動出擊更貴。
宇文溫的解釋,讓尉遲熾繁明白了許多,在此基礎上,宇文溫下了個結論:他認為募兵制比較合適朝廷頻繁發動對外戰爭。
花錢就能解決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
花錢募兵確實貴,但相比徵發自耕農去打消耗戰,又便宜許多。
錢沒了可以賺,自耕農沒了,很難再補回來。
然而實行募兵制得把握好度,否則會引發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這就牽扯到徵兵制和募兵制的利弊。
聽到這裡,尉遲熾繁心中竊喜,她成功誘導夫君說起這個話題,接下來只要繼續套話,兒子的答案就有了。
徵兵制和募兵制的利弊,是宇文溫出給太子宇文維城的題目,尉遲熾繁幫兒子套答案,算是作弊,如今做賊心虛,說起話來有些底氣不足。
“呃....那....那個嚴重的...問題,是不是...募兵,嗯,募兵....募來的兵只聽僱主的話,對吧?”
宇文溫聞言瞥了尉遲熾繁一眼,隨後答道:“沒錯,既然是賣命,誰給買命錢,當然就聽誰的。”
尉遲熾繁被夫君這麼一瞥,愈發心虛,但為了兒子,還是硬著頭皮問:“如此一來,萬一有人藉著募兵,大規模蓄養死士,擁兵自重,或者私藏兵甲圖謀不軌,一旦時機成熟,便起兵叛亂,這可如何是好?”
這個問題問得犀利,宇文溫真想誇獎一番,然而面對想套答案的“作弊者”,誇獎當然是沒有的。
“沒錯,募兵失控的後果就是如此,以北洋貿易公司的‘髡軍’為例,這些人給公司賣命,長此以往,桀驁不馴並且出問題的可能性很大。”
宇文溫說著說著,忽然笑起來:“那麼,有朝一日,他們真要‘起事’,問題就隨之而來...”
“若是將領募兵,募來的兵久而久之當然以該將領馬首是瞻,只知有將軍,不知有天子,將軍說清君側,他們就清君側,而‘髡軍’要跟著'‘主公’起事,他們的‘主公’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