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資歷,其實不是問題,問題是要臣服,也得臣服強者,即便周國分裂成東西周,關隴各勢力投靠蜀王所能獲得的好處,要比投靠杞王所能獲得的好處多。
即便杞王穩住了關中、山南,那麼對於中間勢力來說,做內應引蜀王大軍入關中所獲得的收益,也比協助杞王抵抗蜀王所得收益要多,至少看上去是這樣。
宇文氏和尉遲氏決裂,關中人心必然不穩,這是坐鎮關中的杞王所擔心之事,也是杞王世子宇文明、西陽王宇文溫擔心的事情,必須想辦法解決。
之前,為了在遲早到來的決裂中,儘可能消除關中地區的隱患,他們父子三人曾有過秘議,做出一個決定:
一旦東西戰事爆發,那麼至少開戰初期的前幾年,杞王決不能稱帝。
無論如何,都要以清君側之名,號召關中各勢力聚集在清君側的大旗下,抵抗尉遲惇派來的大軍,而一旦杞王忍不住稱帝,會適得其反,因為他們給不了那麼多利益來收買關隴地區各方人士。
只能如同太祖文皇帝那樣,先透過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在關中、山南站穩腳跟,然後慢慢拉攏、分化各方勢力,待得時機成熟,再走出那一步。
這是杞王父子三人的共識,是以天子被尉遲惇控制為前提做出的決定,可當“先帝”來到山南之後,局勢就不同了。
宇文明知道,有宇文乾鏗在,己方的策略必須立刻做出調整,但首先要做的,就是讓關中、山南各地官員都知道“先帝沒有事,來到安陸了!”
宇文乾鏗活著,那就證明尉遲惇所擁立的新帝是偽帝,而對方的行為,就是大逆不道之舉,雖然尉遲惇可以指責身在山南的宇文乾鏗是假的,但對於關隴人士來說,有了一個新的選擇。
在杞王擊退蜀王軍隊進攻、關中和山南完好的前提下,他們投奔天子宇文乾鏗,比投奔蜀王所能獲得的利益要大。
以勤王盡忠的名義,聚集在天子身邊,不需要向杞王臣服,建功之後是天子封賞,不需要看杞王臉色,若有朝一日身居高位,豈不比投到蜀王那裡吃殘羹剩飯要好?
或者更進一步,把杞王擠掉,把持朝廷大權,豈不美哉?
甚至還可以苦心經營,最後行王霸之事,受禪稱帝建立新王朝也不是不可能!
這就是最有吸引力的利益,足以吸引那些有野心、有想法的人,放棄投靠尉遲氏的想法轉而投向宇文氏,只有這種最直接的誘惑,才能取代各種讓利,讓關隴各地豪族及官宦人士,有強烈的利益需求,站在宇文氏這邊。
而越早讓這些人知道天子駕臨安陸,就越早能讓對方下定決心。
所以當宇文溫飛鴿傳書告訴宇文明,在懸瓠遇到天子時,宇文明就飛鴿傳書將訊息送到長安,讓父親心中有數。
而當天子進入山南地界時,宇文明馬上派出驛使,以日行六百里的速度將好訊息送往長安,想來再過一段時間,關中的局面必然大有改觀。
所以,宇文溫如今在懸瓠苦苦支撐,雖然風險很大,但完全值得,而宇文明絕不會讓弟弟好不容易抓住的機會,就這麼從手中溜掉。
馬車緩緩停下,抵達官署正門,宇文明下車後大步流星向著門內走去,氣勢已經和方才不一樣。
拋去家族立場,宇文明不覺得尉遲惇如今的所作所為有何不對,故蜀王力挽狂瀾,光復大周江山,在將個人聲譽提升到極點的同時,也讓尉遲家族騎虎難下。
尉遲惇作為家主,不走出這一步,尉遲氏遲早被滅門。
天子和權臣,已經不能共存,對於蜀王尉遲惇來說是這樣。
以後,對於杞王宇文亮來說,也是這樣!
宇文明不久前委婉勸諫,讓宇文乾鏗放棄了儘早前往長安的念頭,宇文明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為關中戰事未見分曉,不能讓杞王分心太多。
此時宇文乾鏗若前往長安,極其不利於他們父子控制對方。
宇文明已經下定決心,天子,必須由宗室來控制,而他絕不會讓當年叔祖滿門抄斬的往事再度重演,也絕不會在功成名就之後,做一個閒散宗室藩王。
那樣的話,他們父子三人的辛苦付出根本就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