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河客串《颶風2》,客串三天時間就有150萬美元的片酬。”陳梓妍說。
“在好萊塢,片酬不是完全按時間算的,嚴河參演《颶風2》,雖然只拍攝了三天,但我們都知道,《颶風2》需要陸嚴河的參演來幫助電影在亞洲市場賣票房,這個片酬,是衝著陸嚴河背後的市場給的。”達倫說。
陳梓妍說:“是的,我們當然明白,可是,《無神》也一樣會是要在亞洲上映吧?不僅是亞洲,嚴河在歐美市場,對於亞裔這個群體的號召力,難道就不值得一個更高的片酬嗎?”
達倫·威爾遜心中罵了一句“真貪心”,嘴上也只能說:“我再去跟綠谷那邊溝通,看能不能爭取到更高的片酬。”
“如果說《無神》可以像《迷霧》續集一樣拿出票房獎勵以及分紅,那我們可以接受片酬少一點。”陳梓妍直言,“否則,說實話,以嚴河現在的影響力,我們都很清楚,這個數字並不符合嚴河的身價,他只是在好萊塢演的電影少,但他主演的電影票房,去年兩部電影,一部《迷霧》,一部《情書》,全球票房都突破了2億美元,還有第二個演員達到了這樣的成就嗎?”
達倫·威爾遜心想,《情書》這個2億美元票房,其中一大半都是你們中國地區的票房。
但他沒有說出來,因為他知道,即使這麼說了,陳梓妍肯定也會問,難道《無神》就不打算在中國上映了嗎?
在片酬這件事上,陳梓妍是分毫不讓的。
如果是預算不夠、本身也難以在票房上有好表現的電影,那另說,像《無神》這種投資上億美元的電影,她是卯足了勁兒,要讓陸嚴河的片酬更上一個臺階的。
在好萊塢,一個演員的片酬,往往你只要在A這裡突破到了某個水平,一般後面再跟B和C來談判的話,往往這個水平的片酬就不是“獅子大開口”,而B和C也會因為A出過這個片酬,而更容易給出同樣甚至更高的片酬。
只要他們是真的需要陸嚴河。
大家都是會算賬的。
用陸嚴河,正常表現下,當然能夠賺回來更多的利益。
但是,現在他在這個片酬體系裡,只有一部《迷霧》是真正受到好萊塢認同的(關於陸嚴河在票房上的作用)。
如果不是《迷霧》這部電影的幾次關鍵宣發都落在陸嚴河的身上,即使《迷霧》取得了2億美元的票房,好萊塢也不會認為這跟陸嚴河有多大的關係。在電影拍攝之初,陸嚴河才不是這部電影的關鍵人物。
所以,陸嚴河想要真的拿上千萬的片酬,還得再來一部在北美票房大爆的電影,一部他主扛票房的電影。
不能是《颶風2》這樣的性質。
也不能是《無神》系列這樣的非主扛演員的片子。
但是,至少爭取把200300萬美元的片酬,抬到更高的位置——
這有利於提高陸嚴河在好萊塢的地位。
要麼就是看獎,要麼就是看片酬嘛。
片酬越高,說明市場越認同你。
在好萊塢這樣的資本主義電影市場,片酬才是實打實反映一個演員價值的東西。
讓達倫·威爾遜沒有想到的是,當他試探著去跟美國綠谷電影公司再次出價,要抬高片酬的時候,綠谷這邊很輕易地就鬆口了。
綠谷提出來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370萬美元的片酬,後續不再享受任何的分紅和獎勵。
第二個方案,150萬美元的片酬,後續享受票房獎勵和亞洲市場的票房分紅,但是票房獎勵的標準很高,只有當美國票房突破3億美元或全球票房突破5億美元的情況下,陸嚴河才能得到一筆500萬美元的票房獎勵。而亞洲市場的票房分紅,也主要是象徵意義,只有2%。
達倫·威爾遜跟陳梓妍如實溝通了一下。
陳梓妍提出:第二個方案可以,但是,亞洲市場的票房分紅要改成收益分紅。
這是兩回事。
畢竟,萬一《無神》在亞洲這邊選擇的都是直接被當地片商買斷,綠谷都不享受當地的票房分紅的話,陸嚴河也一分錢分紅都拿不到。
其次,陳梓妍提出:陸嚴河要得到主角的宣傳資源待遇,涉及到陸嚴河的所有宣傳內容和方向,都需要提前跟他們溝通,獲得書面許可,不能違背陸嚴河方的意願,進行有損於陸嚴河演員形象和中國公民形象的宣傳。
達倫·威爾遜跟陳梓妍就很多細節,溝通了七八輪,又再去跟綠谷談判。
一個漫長的、來回扯皮的過程,從拍攝日期、每天的拍攝時間等等,到陸嚴河方需要履行的職責,一份出演合約,林林總總地整理下來,長達上百頁。
這不是幾天時間就能搞定的。
但是大方向已經確定好了。
陳梓妍笑容滿面地在一個公開活動中接受記者的採訪。
“前段時間我和嚴河確實去了一趟美國,主要是有好幾個合作,不僅僅是嚴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