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樣酸鹼性】
【目標產能=施用量,土汙染×】
【啟動基磷肥20%?】
【解磷微生物菌劑:胞桿菌、假單胞菌】
【綠狐尾藻有機替代】
而左邊那張就亂了。
亂七八糟畫著各種土壤分層圖,分解步驟流程,各種符號,各種打叉,打叉上畫勾,然後上面再打叉。
左邊白板前面站著位老先生,正跟大螢幕上影片連線的年輕人吵架。
“液體發酵分解性強,就用B517,聽我的沒錯。”
“您技術過時了,CRISPRCas9改過性向的真菌效果更好,真菌就得用固體發酵。”
“固體容易在區域性形成聚集。磷汙染你沒考慮到。”
“考慮到了,您忘了有機替代,這我強項……”
倆人隔空吵的激烈啊。
這說的都是啥啊?
羅少安溜進會議室,找到正在做筆記的時娟,悄悄說道:“娟姐,第一畝產量出來了,兩萬七千八百斤。”
果然是比預估的高,時娟點點頭,在本子上隨手記下數字。
“娟姐,他們在吵什麼啊,不是說補磷麼?”羅少安看了一眼直播螢幕,小聲問道。
“補磷簡單,已經讓當地農科院送土樣過來了,等土樣到了測一下成分,合適的磷肥撒下去就行了,他們在吵磷補了之後,怎麼持續補磷還有改良土壤。”
“那個有機替代。”時娟指指右邊的白板,“透過養綠狐尾藻,一是可以淨化水質,二是分解的時候會釋放氮和磷。從汙水中提取磷。”
“然後再使用解磷微生物菌劑,透過微生物活動將難溶解性磷分解,經過代謝後轉化成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磷。”
“杜教授跟老齊吵的就是用哪種微生物菌劑,杜教授傾向細菌類和酵母菌類,老齊覺得真菌類更好。”
時娟已經很努力的儘量簡單介紹了。
但是羅少安大部分還是沒聽懂。
再看直播間裡。
一排一排的【……】、【@@@@】
還有裝模作樣的【很好,很強大,有解決辦法就好嘛】、【行了,彆著急,慢慢商量,不是什麼大事】
還有主動戰隊的【白頭髮老爺爺是杜教授,我看過央視訪談,好長好長的頭銜,大專家】
然後就被反駁【電視上那個年輕的說是姓齊,那是杜教授的學生,農科院的科學家,國內頂級肥料和施肥技術專家。杜教授是研究土壤的,施肥方面不一定有他學生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