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3章 戰爭 (1 / 2)

楊日天憂心忡忡地向孫一彙報了俘虜吐露的一個情報:草原上又要打仗了。

去年察哈爾家的韃子襲擊了科爾沁家的韃子,今年瘋傳科爾沁家聯合了愛新金國要來尋仇。草原上的遊牧民紛紛躲避,不少人躲進了狼山川,所以土匪才會擴張的那麼快。

孫一不理解:“打仗不都是要保密嗎?怎麼仗還沒開始,就先傳得風言風語了?”

楊日天回答:“草原上見仗不同中原。草原上地廣人稀,通知部族、邀請幫手就要費不少時日,長途奔襲還要先把馬養好膘,往往都是提前幾個月就散出去聚攏人馬的地方和出兵的日期,根本不可能保密。”

孫一沒想到草原上打仗,居然跟流氓約群架是一個路子。

牽扯到愛新金國,孫一不防做做弊。

孫一掏出手機,想查查在崇禎五年,滿清在草原上有沒有動作。

結果,這一年,滿清不僅在草原有動作,而且還是大動作——這一年“皇太極二徵察哈爾”!

按照正史資料:

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四月初一,皇太極率軍離瀋陽,西征林丹汗,適值遼河水漲,人馬浮水而過,兩晝夜始渡完。沿途蒙古各部貝勒紛紛率兵從徵諭旨前來相會,來會者有喀喇沁、土默特、喀喇車裡克、伊蘇忒、扎魯特、敖漢、奈曼、阿祿、巴林、科爾沁等部及北邊蒙古諸部等數十位貝勒,均獻酒獻馬,汗設大宴相待。

四月十六日,金汗召集各貝勒,嘉獎踴躍遵命之貝勒,訓斥怠緩之人。“布啦布啦布啦布啦布啦布啦布啦布啦”。各貝勒皆叩首受命。

皇太極下令,日夜兼程,直取林丹汗住地,一舉蕩平察哈爾。

四月二十二日,大軍過興安嶺,行軍已達一千三百多里(從瀋陽算起,但是連一個察哈爾人也未看到。原來鑲黃旗的兩名舊蒙古人,於十八日夜間潛盜良馬六匹,飛奔察哈爾,通知金兵大舉來攻。

“林丹汗聞之大懼,遍諭部眾,棄本土而奔,遣入歸化城,驅富民及牲畜盡渡黃河。察哈爾國人倉卒逃遁,一切輜重,皆委之而去。”

皇太極知悉此情,諭領兵諸貝勒大臣:“察哈爾知我整旅而來,必不敢交鋒,追愈急,則彼遁愈遠,我軍馬疲糧竭,不如且赴歸化城暫住”。於是大軍向歸化城前進。

五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分兵兩翼,左翼以貝勒阿濟格為帥,率科爾沁、扎魯特、喀喇沁、土默特、阿祿等部兵一萬,往掠大同、宣府邊外一帶察哈爾部民;右翼命濟爾哈朗、嶽託、德格類、薩哈廉、多爾袞、多鐸、豪格等貝勒領兵二萬,往掠歸化城黃河一帶部民;皇太極與貝勒代善、貝勒莽古爾泰統大軍繼進。

二十七日皇太極獲悉,林丹汗聞金兵入境,驚慌失措,“盡攜部民、牲畜、財物,渡黃河以遁,所遺止窮民耳”。

這一天,皇太極大軍行馳七百里,西至黃河木納漢山,東至宣府,自歸化城南及明國邊境,“所在居民逃匿者,悉俘之,歸附者,編為戶口”。

皇太極認為此戰目的基本達到,遂統軍東返,於七月二十四日回到瀋陽。此行往返萬餘里,歷時三個月零二十六天。

林丹汗則率部遷往青海,“臣民素苦其暴虐,抗違不行”,原有三十餘萬部眾,途中逃散者十之七八。兩年後,無處安身的林丹汗,病死於青海大草灘,餘部紛紛迴歸,投順於金汗。

讀罷資料,孫一暗吸一口涼氣。就是說,今年夏天曆史上還真有這麼一仗!指揮這場戰役的居然還是大名鼎鼎的皇太極!

其實不管是皇太極還是林丹汗,以鐵木營現在的實力,碰上誰都是白給。

孫一的第一反應就是躲在狼山川裡不出去,千萬別讓人發現了。

史料記載的是“五月二十七日,大軍行馳七百里,西至黃河木納漢山。”

木納漢山就是後世的陰山西山嘴,鐵木營叫做青山嘴的地方。孫一心下僥倖,這麼說皇太極沒進入狼山川!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