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01章 東市西市 (1 / 2)

六月初四,三伏天的第一天。

這天是聯軍在石門水道大捷的第二天,再過兩天就是節氣大暑、聯軍的沐休日。聯軍發餉了!

參謀部不僅按時下發了一營、三營將士的津貼,連參戰的百姓、支前的民夫參謀部都按統一標準發放津貼。

拿到圓片錢的九原百姓迷惑不解,聯軍這是想要哪樣?

打了勝仗不賞賜大夥戰利品,發幾個圓片片有什麼用?——草原上的規矩,打仗自帶糧食兵刃沒得說,但是打贏了仗戰利品就是大家的報酬。

一營、三營的將士也很迷惑,九原沒有隆興長一眾商鋪,要圓片錢有什麼用?

謎底很快就揭曉了。

參謀部把在石門水道繳獲的一部分小戰利品在石門前口子東障城擺了一地,一堆一推地標出價錢,看中哪樣自己拿錢去換。

六月初五,聯軍撫卹烈士遺屬和獎勵有功將士。

這次參謀部下了血本,將大筆撫卹金送到烈士親人手中。立功將士除了晉升功名,不同的功勞還可以得到不同數量的圓片錢做為獎勵。

這天前口子東障城堆出來的戰利品更加豐富,小到一副馬轡頭,大到一架馬車,滿滿地塞滿了整個障城,全部標出價格。

百姓明白了,原來聯軍是論功發放圓片,拿圓片自由兌換自己想要的戰利品。百姓馬上認為這樣好,以往打仗往往因為私藏戰利品和分配不公鬧矛盾,分到手的戰利品也往往不是自己想要的。現在按照功勞大小自己拿著圓片去換,公平還實惠。

這是孫一親自策劃的一箭雙鵰的好事。左手發出去大量的錢幣,一轉眼錢幣又能回到右手,既建立了圓片錢的威信,又協調了分配戰利品的矛盾。

六月初六,聯軍休息日,石門前口子西障城自發成了集市。

為了有別於東障城的參謀部戰利品市場,百姓們稱西障城自發集市為西市或民市,東障城的參謀部戰利品市場為東市或官市。

東市價格都是參謀部那幫傢伙拍腦門兒定的,許多戰利品的價格比西市的價格低得多。而且參謀部放出話來,戰利品在六月初六這天全甩賣出去,每半個時辰下調一次價格,手快有手慢無。

不少百姓早就看中了東市的戰利品,可是手裡沒有圓片錢,或者圓片錢不夠,於是他們帶著自家的牛羊和產品來西市交易,希望可以換到一些圓片錢,然後去東市撿便宜貨。

東市戰利品每半個時辰下調一次價格頗為激動人心。

以馬匹為例。聯軍繳獲的馬雖然是滿洲國披甲兵的軍馬,但是在草原人看來就是普通牲口,不僅不夠資格在軍中服役,要是做戰馬的話更會讓人笑掉大牙。所以參謀部決定,一匹不留全部處理掉。可是這些馬歲齒不一,肥瘦不一,有的還帶傷,根本無法統一定價。

孫一的損招是荷蘭式拍賣。將一群馬匹不管好賴統統圈入馬廄,先定一個高價,然後每半個時辰降一次價,百姓在覺得價格合適的時候自己入馬廄牽馬。

每到調價的時候,百姓們瞪大眼睛守在馬廄門口。只要參謀把畫著新價格的牌子一亮,立刻衝入馬廄抓住自己相中的馬匹不撒手。那時候只要稍一猶豫,就可能落一個兩手空空。

如此一來,百姓們一下子推高了圓片錢的價格。原本聯軍規定一個圓片錢可以換一斤秋後的小米,現在揣著圓片錢的將士在西市一個圓可以換到兩三斤現糧。因為圓片錢供不應求,價格還在一路走高。

孫一暗暗叫苦。因為後世有經濟學家指出,明朝的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朝廷沒有銀子,所以孫一苦心積慮推出圓片錢就是想日後作為法定貨幣使用。

後世的經濟學家指出,明朝的法定貨幣是銅錢,但是朝廷鑄造的銅錢質量不斷下降,民間私鑄假銅錢氾濫,最後導致無法分辨真假銅錢,所以大家逐漸地都不認銅錢,採用銀塊作為流通貨幣。連大明朝廷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發行的銅錢,稅收統一用銀子結算。

明朝前期因為美洲新發現的銀礦,外貿銀子源源不斷地向中國輸入,明朝經濟欣欣向榮;但是明朝後期,美洲的銀礦開採完了,銀子進口減少,銀子在國內處於緊缺狀態。

這時銀子大多數被控制在少數富人手裡,銀根緊縮導致他們寧可把銀子鑄成大疙瘩藏在地窖裡靜待升值也不願意拋入市場流通,大明朝的銀根就更加吃緊。

朝廷收稅只認銀子,農民繳稅必須要用糧食兌換銀子,這就導致天災連連的西北農民只能用有限的糧食去兌換富人待價而沽的銀子。朝廷雖然沒有增加太多農民稅賦,農民的實際負擔卻在連年不斷增加,以至於民間稱崇禎皇帝為“重徵皇帝”,終於激起西北民變。

另一方面,由於銀根緊縮,大明朝廷收不上來足夠的銀子應付龐大的軍隊開銷,導致軍餉發不出、軍隊士氣低落,連農民軍都打不過,形成惡性迴圈。

所以後世經濟學家認為,短缺的貨幣不能適應明朝龐大經濟體的流通規模,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孫一雖然不懂經濟,不過既然後世地經濟學家都這麼說,他就不能再傻乎乎地採用銀子當貨幣。那樣做的話,不僅會使聯邦百姓辛苦的成果白白地被大明朝的富人盤剝一道,而且最終聯邦政府還會受制於大明朝的富人。

但是圓片錢第一天在九原流通就被炒高價格,孫一認為作為貨幣如此暴漲絕對不是好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