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昌河福瑞達m50s> 第82章 大明金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2章 大明金國 (1 / 3)

孫一同一條龍、楊六回到營地,悶蛋已經處理完了巴特爾的事情,正美滋滋地等著力德爾爺的誇讚呢。

孫一哭笑不得。

悶蛋同巴特爾結盟,一致對付土匪,這是好事。可這廝按著戲裡的套路去和人開仗,孫一隻能無語了。

這幾天孫一發現,自己營裡的官兵普遍沒有軍事素養。日塌天僅僅擔任過百戶,楊六僅僅擔任過小旗,他們軍事知識也限制在相應的級別上,對於規模大一些的軍事部署和後勤保障都沒經驗。

而自己還不如這二位,這二位好賴還打過仗,孫一這輩子除了打過幾次架,連群毆都沒參加過,居然會安排眼前這位按照戲裡套路作戰的王悶蛋守營。

而悶蛋也僅僅是運氣好,和別人結了盟,至於盟友的底細一問三不知。

盟友在遠處下了營,孫一帶著悶蛋和會蒙語的一條龍,前去“表示歡迎”,順便“盤盤道”。

原來,盟友是一批躲避戰亂的草原百姓,已經在神農河上游半牧半耕了三年。自打他們定居在這裡,神農河對面的蘆葦蕩裡就有零星的土匪出沒。他們原本和土匪“相安無事”,土匪會定期到他們那裡“搶劫”和“綁票”,他們也習慣了定期“被搶劫”和支付“贖金”。要是對於“搶劫”和“贖金”的數量有異議,雙方還可以“協商”。但近年土匪的規模日漸增大,“搶劫”和“綁票”的次數越來越多。

這次土匪綁了一個男孩子,要兩石糜子,“一個九”。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糜子還沒收穫,他們便湊了兩石蕎麥和九張羊皮。沒想到土匪連招呼都不打,收了贖金居然割了孩子的耳朵。他們按著土匪通知的地點把孩子“找”回來後,當晚孩子就因為失血過多死掉了。

原本就對日益加重的負擔不滿,這次土匪不商量一下就割人質耳朵,這群草原百姓憤怒了。

巴特爾三人當晚就紮了筏子出發,沿河而下來尋土匪要說法,更多的人會騎馬走陸路隨後到來。

至於這群草原百姓的來歷,巴特爾只對一條龍說了一句:

“我們都是金國人。”

一條龍就全然明白了。

孫一立刻徹底糊塗了。

——此金國非彼金國,因為牽扯到草原上的歷史,說來話長。

這時的北方遊牧民族,名義上還是“元朝”,實際上已經陷入了諸侯割據的“戰國時代”。

原來的北元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支,韃靼位於大明正北邊,而瓦剌則西遷到了後世新疆一帶。狼山川可以說在兩部之間,也可以說是韃靼部最西邊。

韃靼是成吉思汗——託雷——元朝皇帝——北元大汗一脈,可以理解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嫡傳。韃靼一詞,得名於大汗的本部——“察哈爾韃靼兒”。

韃靼內部,同樣是諸侯林立。名義上的共主——察哈爾大汗——的影響力,僅僅侷限於察哈爾本部。

1507年(大明正德二年),黃金家族降生了一對兒龍鳳雙胞胎。

姐姐起名叫“蒙袞兒”,蒙語“銀子”的意思。

弟弟起名叫“阿勒坦”,蒙語“金子”的意思。

阿勒坦十三歲就跟著哥哥南征北戰。阿勒坦的地盤越打越大,部眾越打越多。

1547年,阿勒坦四十歲時,逼迫察哈爾部東遷。阿勒坦控制的地盤東起宣大,西抵狼山,北至沙漠,南臨長城,稱之為阿勒坦汗國,正處在大明朝大同、宣府、山西三個邊鎮的北方。阿勒坦控制的十二個部落,稱之為十二土默特。

阿勒坦的哥哥是蒙古的濟農,相當於蒙古副汗,統治著鄂爾多斯部落,位於大明朝延綏、寧夏二鎮的北方。哥哥去世後,阿勒坦成為實際控制土默特和鄂爾多斯的草原霸主。

為解決糧食供應,阿勒坦大力招攬漢人出塞。這些漢人中包括了明朝叛亂邊軍、逃亡的白蓮教眾、阿勒坦歷次入關劫掠的人口、以及主動投靠的邊民。

阿勒坦對邊外的漢人政策極為寬鬆。“任其逐水草畜牧自便”,“歲種地不過(納)粟一囊、草數束而已,別無差役”。這些漢人因而“安土忘歸”,並以“胡俗自便”。一時間阿勒坦汗國內田畝相連,雞犬相聞,居然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這在遊牧部落是前無古人的偉業。當時,邊內人民“或因饑饉困餓,或因官司剝削,或避罪,故投彼中,以離此患”。出邊的人“詣虜帳趾相錯”,足見人數之多。

《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述:“嘉靖初,中國叛人逃出邊者,升板築牆,蓋屋以居,呼為板升,有眾十餘萬。南至邊牆,北至青山,東至威寧海,西至黃河岸,南北四百里,東西千餘里。一望平川,無山陂溪澗之險,耕種市廛,花柳蔬圃,與中國無異。”

阿勒坦汗國境內的漢人將阿勒坦汗國意譯為——“金國”,將阿勒坦汗意譯為——“金汗”。

金國不僅農業發達,基礎建設也持續發展。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阿勒坦汗派人到邊境招收木工、畫工、鐵工,“往豐州蓋城”。嘉靖三十六年,修建五座塔和八大板升。嘉靖四十四年“修大板升城”。隆慶六年(1572年),仿元大都建庫庫和屯。

金國的漢人知識分子為阿勒坦出謀劃策,制定規章,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體系——史稱《阿勒坦汗法典》,又稱《金汗法典》。

隆慶四年(1570年),阿勒坦汗的孫子因為一個女人突然叛逃到大明的大同鎮要求“政治避難”,這一事件深刻地改變了阿勒坦和大明朝的長期敵對關係。

雙方劍拔弩張的同時開始談判,最終的結果就是史上的“隆慶議和”、“俺答封貢”(明朝將阿勒坦音譯為俺答)。

明朝交還阿勒坦汗的孫子,阿勒坦汗則引渡九名白蓮教高階領導。

明朝開放十一處邊市作為“市賞”,阿勒坦接受明朝的冊封為“順義王”,每年冬至接受大明朝頒發的歷法。

金國中的漢人自此稱阿勒坦汗國為——“大明金國”。

大明朝對阿勒坦往來漢語文書中,亦稱其為“金國”,故而“金國”的叫法得到了官方認可。

阿勒坦汗晚年慈悲為懷,皈依了主張“不殺生”的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

阿勒坦汗國成為愛好和平的國家,長城內外“無用兵之患,沿邊曠土皆得耕牧”,“民老死不識兵革”。除了官辦的馬市,邊牆還開設了許許多多的民間馬市。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