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山頂觀察哨的報告,滿洲國東去的騎兵人數在五千以上。
參謀們估計這群騎兵應當都是輕騎兵,以助戰的蒙古各部為主,加上滿洲國的左右翼蒙古中的一部,以及阿濟格和他的護軍。
按照參謀部掌握的情報,這次來助戰的蒙古人中,科爾沁家出兵最多,約三千多騎。其次是喀喇沁家,不到一千騎。然後就是大大小小的各部落臺吉,你帶來幾十人,我帶來百十人。
這些蒙古人可以說是一種盟軍性質,名義上並不歸屬滿洲國。蒙古人散漫慣了,黃太吉的軍紀不能直接約束他們;蒙古人還很窮,營裡發生的偷竊馬鞍、馬鐙、轡頭、馬掌的事層出不窮。
出征一個月,最先渙散的肯定是他們。據俘虜交代,前些日子已經有蒙古臺吉辭行率眾回家。黃太吉安排他們去搶宣化,未嘗沒有把這些外藩蒙古人打發掉的想法。參謀部估計,這些蒙古人在搶完宣化之後將帶著戰利品按照慣例直接回家。
比外藩蒙古人戰力強的,當屬隸屬滿洲國的左右兩翼蒙古兵,其中一翼來自投奔滿洲國的原臣屬於察哈爾的科爾沁、兀魯特諸部,一翼來自投奔滿洲國的喀爾喀部。和漢軍一樣,蒙古兩翼從沒有資格參加決定滿洲國大事的八旗旗主會議。如果說八旗是戰力強悍的皇軍,蒙古兩翼和漢軍就是外圍的皇協軍。
蒙古兩翼同樣實行牛錄製度。這次黃太吉征伐草原每牛錄抽甲四十,計算下來每翼騎兵約一千多。
黃太吉不可能把兩翼蒙古兵全派出去,合理的做法應當是派出一翼,留下一翼。而且留下的很可能是出自察哈爾同此次助戰的科爾沁家有矛盾的右翼蒙古。
統帥這群騎兵的阿濟格手下有十五個牛錄。這次出征每牛錄抽披甲四十,共計六百人,但這些人都不是騎兵。真正的騎兵是八旗的護軍,每牛錄十幾人,都是老滿侏,可以說是皇軍裡的黨衛軍。十五牛錄的護軍加上阿濟格的親衛,不會超過三百騎。
如此一算,阿濟格總兵力為三百皇軍,一千多皇協軍,以及四千多被察哈爾打得到處躲的同盟軍。
如此一支飢餓的大軍遠奔宣化,理應選擇阻力最小、日程最短的路線,即經由地廣人稀的陰山北麓繞陰山東側南下。
反觀石門水道附近的九原地區,由陰山的山溝流出的河流將陰山和黃河之間的狹長平原橫切成幾段,即使阿濟格穿過陰山,要接連不斷的渡過這些河流也會耽誤不少時日。
但是如果阿濟格的目標不是宣化呢?
達海不象是要故意欺騙聯軍的樣子。但是自古兵不厭詐,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例太多了。達海一屆文人,黃太吉如果想向他隱瞞真實的軍事意圖簡直太容易了。
而且正如孫定遼所言,即便阿濟格的先頭騎兵不走石門水道,隨後的黃太吉八旗兵也很可能走此路。
所以聯軍不得不防。
按照孫一後世的衛星地圖,九原地區可以穿越陰山的山溝有三條,後世的名字分別是哈達門溝、昆都侖溝、五當溝。這三條溝在後世遍佈秦漢魏唐歷代古蹟,孫一都去過。據當地的老人講,他們小的時候在溝口險要地方還有兩三米高的古代邊牆,後來因為蓋房子和修路都拆了。
哈達門溝北部難行,五當溝南部狹窄,兩條溝都僅容人馬透過,不通大車,是古代的駝道。在這兩溝之內修炮樓建炮臺架上火銃火炮,絕對可以用少量兵力大限度地遲滯敵人推進。
但是這兩條溝不是防禦的重點。
中間的昆都侖溝比較而言較平較寬,適宜大隊人馬透過,這才是防禦的重心。
有後世的專家學者考證,古代的石門水就是指昆都侖溝內的昆都侖河,溝內的昆都侖水庫就修建在古代稱作石門的位置,故而又名石門水庫。(另一種不同的學術意見認為漢代的石門是指後世的五當溝。)
據稱沒有水庫的時候,逢到七八月份的雨季便山洪暴發。“光緒三十年水刮西包頭”的小曲兒後世依然在傳唱,1958年的特大洪水老包頭人都記得。
今天是陰曆五月十九,公曆七月六日,明日小暑,正是陰山地區要進入雨季之前最後一段時間的枯水期。
如果下場雨河水漲起來,對於大隊人馬而言昆都侖溝瞬間就是一條絕路。所以聯軍只要堅持到雨季到來,這場阻擊戰就算是贏了。
在石門水庫,孫一玩過漂流。後世的石門水庫據溝口只有五公里,大壩夾在兩山之間,壩頂寬不到五百米,壩基寬僅兩百米。
這兩山之間兩百米寬的河谷,估計就是石門。石門水在石門當然擁有最高通行權,兩百米寬的河谷減掉河面寬度,留給聯軍需要防禦的正面寬度就很小了。
以現在聯軍的實力,在曠野和滿洲兵決戰還做不到。但是利用這種兵力無法展開的天險,背靠大後方,利用火力優勢狠狠懟滿洲大軍一段時間絕對有把握。
同參謀們再商量了一些細節,孫一返身來到新的談判地點。
新的地點選在一處樹林中,林間搭了一個帳篷。
帳篷外堆了一組電池,電車呼呼地轉著,透過皮帶帶動一部木質的扇車,扇車的出風口正對著帳篷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