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
高太后端坐在簾後,神色冷峻,目光在一眾大臣身上緩緩掃過。
當眼光掃過端坐於龍椅的趙煦時候,臉色更冷,不禁發出低聲冷哼。
文彥博率先出列,他身姿挺拔,雖已年逾花甲,可氣勢不減當年。
其聲如洪鐘,在朝堂中悠悠迴盪:“太后陛下,當下西北局勢危如累卵,環慶路作為抵禦叛軍的要衝,至關重要。
經略使一職,關乎戰局走向,需得慎之又慎。”
眾大臣紛紛點頭,深以為然。
高太后微微頷首,輕聲問道:“文愛卿所言極是,那依你之見,何人可擔此重任?”
文彥博沉思片刻,目光掃向一旁的劉摯,朗聲道:“臣舉薦劉摯中丞。
劉中丞曾在多地任職,政績斐然,且對西北事務素有研究。
早年,他在處理地方政務時,便展現出非凡的謀略與果敢。
如今西北動盪,環慶路局勢複雜,正需劉中丞這般沉穩且有遠見之人,前去穩定局面,確保萬無一失。”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
說是去穩定局面,但環慶路自然已經有總管章楶,章楶能力過人,哪裡還需要有這麼一個人去穩定局面?
所以,這就是要派個人去監視章楶罷了。
有的大臣面露贊同之色,低聲議論劉摯過往的功績;
有的則眉頭緊皺,面露疑慮。
範純仁站了出來,雙手抱拳,恭敬說道:“太后陛下,劉中丞確有才能,但環慶路情況特殊,章楶將軍在當地經營多年,麾下將士眾多。
劉中丞此去,若協調不當,恐生變故。”
高太后聞言,神色一凜,目光投向劉摯,問道:“劉愛卿,你對此有何看法?”
劉摯趕忙出列,跪地叩首,言辭懇切:“太后陛下,臣深知環慶路責任重大,亦知曉此行艱難。
但為了大宋江山,為了平定叛亂,臣願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臣定會謹慎行事,與章總管協同合作,若有異動,也定能及時察覺,上報朝廷。”
高太后凝視劉摯片刻,見其目光堅定,毫無退縮之意,心中稍安。
又轉頭詢問其他大臣的意見,多數大臣雖仍有擔憂,卻也找不出更合適的人選。
最終,高太后輕咳一聲,沉聲道:“既如此,便任命劉摯為環慶路經略使,即刻啟程,前往環慶路赴任,務必不負朝廷所託。”
劉摯領命奔赴環慶路,剛一到任,便覺氣氛異樣。
章楶率一眾部將前來迎接,表面上禮數週全,可言語間卻難掩疏離。
當晚,章楶營帳內,燭火搖曳。王舜臣、徐進等幾位親信部將齊聚一堂,臉色陰沉。
王舜臣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酒盞亂晃:“朝廷先是調走咱們三萬大軍,如今又派劉摯來監視,這分明是信不過將軍!”
徐進也在一旁附和:“沒錯,咱們為朝廷出生入死,換來的卻是猜忌,實在憋屈!”
章楶眉頭緊皺,緩緩起身,在營帳內踱步:“諸位稍安勿躁,眼下局勢複雜,切不可輕舉妄動。
蘇允叛亂,朝廷焦頭爛額,對咱們有所防備,也在情理之中。”
王舜臣卻不以為然,急道:“將軍,咱們不能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