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在蘇轍看來倒是沒有什麼,忠君愛國是個好事,說不定對蘇允來說亦是一種牽掛。
蘇允若是因此能夠奮發向上,還是一件大好事呢。
蘇轍認認真真將試題給做了一遍,隨後還反反覆覆的修改了幾遍,終於在考試三天前完成。
蘇轍志得意滿跟蘇允道:“這份試卷,考個解元都是輕輕鬆鬆的,你只要全都背下來,我保你考個解元!”
蘇允遲疑道:“會不會高調了些?我在解試中考了個解元,然後在禮部試中考得差,甚至落榜,到時候可不好收場。”
蘇轍呵呵冷笑道:“你堂堂一個經義大家,作出臨江仙、青玉案這等傳世佳作的大詞人,出身眉山蘇氏專出文章大家的家族,你告訴我,考個解元是高調?”
蘇允整個人都麻了。
這層層疊buff,若是自己考得不好,那就是丟人現眼了?
蘇允隨之嗤之以鼻:掙點臉面沒有問題,但若是太將臉面當回事,那就本末倒置了!
若是才學好,就一定得考中進士,那柳永、唐伯虎這些人不早就高中進士了?
反正自己的才學誰敢懷疑,科舉這種事情,考得好不奇怪,考得不好也是正常。
所以,愛誰誰!
蘇允認認真真將答案給背了下來,蘇轍還不放心,專門考教了幾遍,發現蘇允的確是都記住了,這才滿意。
時間進入八月。
秋闈即將開始。
開封府開啟貢院,灑掃塵除,準備接納成千上萬計程車子。
而汴京城也擠滿了來自各地計程車子。
對,沒錯,來自各地計程車子。
大宋科舉承襲唐代,科舉考試分為兩級,即地方州縣的發解試和中央尚書省禮部的省試。
至於大家口中的考中狀元,其實是殿試,殿試是到了宋朝開寶六年以後,才將天子親臨殿試變成為定製。
州縣發解試第一名自唐以來即稱“解元”,中央省試第一名宋代改稱“省元”,殿試第一名方才稱“狀元”。
而開封府試便是州縣發解試。
後世有家長給孩子換戶籍,到競爭性弱的地方去科舉,實際上在宋朝的時候也已經有了。
但有人要問了,那開封府這種地方競爭性不是更大麼,幹麼要去找虐呢?
這道理沒錯,但是,事物存在,總有其理由。
一來,開封府是帝都所在,在開封學習交流,可得考試風氣之先;
二來,各地解送的人數不同,導致在開封府或其他解額較寬的地方應舉可能比在本籍貫更加容易成功。
恰如今天的“高考移民”們為了更容易被北京名校錄取而入北京戶籍。
依照宋代政策,雖非本地人但在本地購買田產,便可擁有本地戶籍,故而也有資格參與考試。
所以有足夠財力計程車子可以在其他州郡購置田產,多立戶頭,“臨時便作本貫應舉”。
大量計程車子進入汴京城準備考試,給汴京城帶來繁華,也帶來了混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