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劍客表面依舊鎮定,心裡卻早已經翻了天。
若是這個少年忽然惡意滿盈,對著自己下手,豈不是連逃跑都是奢望?
這裡要插一句,人與人的隔閡,它不是一個很理性的東西
它不像科學實驗,有既定的步驟。
比如甲配上乙,就會變成丙,再遇上丁,就會爆炸,要麼燃燒。
人的理性,很容易被情感所左右,繼而更進一步反過去影響感情。
所以就像很多熱戀中的情侶,分明是你儂我儂的時候,不小心一句話說錯,要麼一件事做錯,忽然感情就變了。
以小見大?原來你是這樣的人?
一葉障目?原來是我看錯了你?
總之就是因為一些小事,強烈的情感,造成了強烈的既定認知,而一旦支撐這種情感的部分因素失衡,整個框架就會坍塌。
就好像眼下的趙英劍。
他第一次見到小李子,就很討厭他竟然敢糾纏在鳳英姐身邊。
然後這種討厭,被李修平一句話,就轉變成了欣賞。
再然後就是集仙鎮血妖一站,小小少年天神下凡的英姿,在他心裡刻下了兩道痕跡。
一是敬畏於力量,二是自慚於形穢。
所以在這兩種情感的交織下,他對李修平的感官印象一變再變,從最初的討厭,到後來的惺惺相惜,再到驚為天人,最後甘願伏低。
本來這是一個良好的循序漸進過程,最初的無知,給瞭解打下了基礎,所以即便後面產生了敬仰,也並不會有畏懼的情緒。
而李修平現在狀態失常,於他眼中看來,就是在互相瞭解這件最基礎的事情上面,撤去了一根橫木。
“原來你不是那個我以為的你!”
認知產生偏差,於是對力量的敬畏剎那間提升了幾個高度。
自慚形穢的情感,這時候又插了一腳。
“只要他有惡念,我就會死?”
於是原本良性的迴圈,落入了惡性的懷抱。
趙英劍的心中,升起了一種叫做恐懼的東西。
看官聽說,一般人與人相交,當隔閡產生之後,通常會有三個階段。
這三個階段,都有詩歌為證。
第一個階段,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原來我看到的,都是虛假的你,是我以為的你?
第二個階段,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虛假的你,竟然將我欺騙,其心可誅,其人可誅!
第三個階段,又分兩種。
有本事去快意恩仇的,便會說,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端是快活無比。
那沒有本事的,只好悲慼度日,陷於哀怨而不可自拔,若干年後,時過境遷,人也垂垂老矣,偶爾想起,便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趙英劍兩者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