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科舉以來,每科錄用多少官員,這些官員必須有去處,必須有俸祿……這是天經地義之事吧?
每個人都如此覺得。
但今日卻有人當朝質疑這個天經地義。
憑什麼?
趙文華心中一震,看了嚴世蕃一眼。
嚴世蕃眸中多了驚訝之色,顯然也沒想到蔣慶之的反擊來的如此犀利,而且竟然是從這個角度。
呂嵩指責墨家冗費,按理蔣慶之就該為墨家辯駁。
可蔣鉅子卻壓根沒想過什麼辯駁,而是反手就把科舉的弊端丟了出來。
這更像是圍魏救趙。
不對。
嚴世蕃仔細看著蔣慶之,發現此人眉間都是從容。
這不是圍魏救趙。
而是一次進攻!
面對呂嵩等人的攻勢,蔣慶之並未選擇還擊,而是以攻對攻。
呂嵩乾咳一聲,說道:“讀書為何?修身治國平天下。從束髮受教以來,輔佐君王成就盛世,便是我輩的心願。天下讀書人皆有此心願,為何不能鼓舞?長威伯之意,可是想根據每年官場缺額來確定科舉人數?”
此人,不俗……蔣慶之點頭。
“譬如說去歲官場出缺一百人,天下讀書人何止萬人。讓這些人爭奪這一百人缺額,多少人會覺著前途渺茫?”
呂嵩的聲音不緊不慢,“這是多的,有時一年致仕的官員不足百人,可參加春闈計程車子有多少人?每年參加各級考試計程車子數十萬人。數十萬人爭奪數十人的缺額,你讓那些士子哪來的讀書心思?
人心勢利。一朝發現讀書無用,便會去經商,去掙錢。人人都去掙錢,何人來教化天下?”
——你蔣慶之說的有道理,但科舉關係到大局。科舉不只是發掘人才,填補官員缺口的一件盛事,更是引導人心向善的重要戰略舉措。
人人都想讀書,願讀書,這才是歷朝歷代人心穩固的緣由。
“若人人思利,人心浮躁不安,這天下如何能穩固?”呂嵩說道:“科舉出仕便是給那些讀書人的誘餌……”
臥槽!
呂嵩這番話連朱希忠都震驚了。
就如同後世所說的,這事兒就是為了割韭菜。
“誘導天下人讀書,讀書人越多,這個大明就越穩固。”呂嵩淡淡的道:“不說旁的,天下大亂時,謀反的可是讀書人?”
這話說的沒錯,譬如說前隋末年,謀反的是多是權貴,比如說李淵。
而到了大明末年,謀反成功的卻是那位驛卒。
呂嵩看著蔣慶之,眼中多了些遺憾,顯然是覺得這一戰不夠盡興。
這一眼,頓時引發了那些儒家臣子的興奮和衝動。
“不知呂尚書這番話,長威伯可有見教?”
“長威伯可是怯了?”
“先前見長威伯侃侃而談,老夫還以為是有備而來,就這?”
李煥眯著眼,準備出班。
翁婿同朝為官不少見,比如說前宋時的富弼和馮京。今日老李就準備為女婿赤膊上陣。
就聽蔣慶之輕笑一聲,呂嵩微微蹙眉,心想此人難道還有法子反駁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