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想法在腦海中一閃而過,隨後就有些後悔。
如果早知道是這兩道考題,其實是可以搏一搏的,搏一搏,或許大宅子就變成大園子了。
他發了一會兒的呆,這才開始提筆蘸墨。
答這兩道題目,不需要太多的構思,該有的構思過程,已經在和李姑娘的交流中經歷過了。
他只需要將時間軸調回那兩個時段,就能回放他們當時討論的內容。
第一道是在紅袖閣中,唐夭夭殺到京師那天。
第二道是省試張榜,唐夭夭和李天瀾比武那天。
話說她們比武那天,唐妖精和李天瀾站在一起,這個挺胸的動作差距太明顯了。
唐寧仔細對比了幾遍,搖了搖頭,將這些畫面驅出腦海,然後拿起筆,正要落筆時,表情一怔。
他剛才要幹什麼來著?
他第二次回憶和李天瀾的對話時,殿內的大多數人,已經在稿紙上落筆。
一天時間,兩道策論,時間還是有些倉促,一分一毫都不能浪費。
第一道題目“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自老子《道德經》,策論不考儒家經典,讓他們有些意外,但好在道德經他們也十分熟悉,能從州試和省試中殺出一條血路的,都是千里挑一的人傑,這道題目,對他們來說並不難。
然而正是因為題目不難,要想在兩百多人中脫穎而出,卻變得極為艱難,他們必須保證自己寫的和別人不同,論斷比別人更加精彩,才有出頭的希望。
第二道題目,也是同樣的道理。
北方草原之上的肅慎人,一直是楚國的心腹大患,楚國使臣此次來陳國尋求結盟已有半年之久,但凡稍微關注國家大事的人,都知道此事。
更何況,今次的科舉押題一百篇裡,更是將陳國與草原關係,陳楚兩國關係列為了重點,他們中的不少人都將之背的滾瓜爛熟。
可也正是因為這樣,要想寫出新東西,實在是不容易。
無非便是草原雖然強大,但楚國本身也不弱,肅慎人對陳國的威脅有限,不如坐看兩虎相鬥……,這應該就是標準答案了,也正好符合朝廷的主張。
朝廷若想出兵援助楚國,早就同意結盟了,何必要等到現在?
眾人心中思考之餘,目光不由的望向了最前方的那道背影。
聽說那位省試魁首博學多才,文章卻寫的不怎麼樣,此次的殿試,兩篇策論都考的是“論”,所考內容,也都是人盡皆知的東西,沒有多少變化,考驗的正是文筆。同樣的內容,誰能將文章寫的花團錦簇,便能名列前茅。
而這一次,這位省試頭名,怕是連殿試的二甲都無法進入。
若真是如此,他便是這一屆科舉中最大的笑話了,畢竟,歷年省試魁首,便是不能位列一甲,也絕對在二甲前列……
有不少人心中為他默哀一瞬,收回視線,開始專心答題……
最上方處,幾名考官寂靜無聲,目光在下方考生的身上一一掃過。
禮部尚書唐淮的目光漫無目的的掃視一圈之後,落在了一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