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大營,中軍帳內,幾名衣衫襤褸的男子,正向周軍主將、行軍總管楊濟說著什麼,他們口中咿咿呀呀說的是嶺南俚語,楊濟根本就聽不懂,只能靠一旁的通事來翻譯。
這幾名男子,半夜時鬼鬼祟祟來到周營外,被暗哨發現並抓住,原以為是前來刺探軍情的陳軍細作,不過軍中僱來的當地人和他們對話之後,得知對方是陳軍逃兵。
具體來說,是出逃的俚兵,之所以跑來這裡,是因為他們被頭領安排去做苦力,每天累死累活,吃又吃不飽,他們實在是受不了便逃了出來。
逃出來後不知何去何從,要想跑回家,可家裡窮得揭不開鍋,再說萬一頭領派人回來抓,那是一抓一個準,幾個人一合計,覺得不如投奔周軍。
他們投敵,家裡人怎麼辦?無所謂,反正好死不如賴活著,用一個秘密換得豐衣足食也不錯。
秘密是什麼?那得向周軍主將當面說。
這幾個俚兵要見主將,當面將秘密說出來換取好處,聽上去對於周軍來說似乎是意外之喜,可週軍將士沒那麼糊塗:
你說見就見?萬一你們是陳軍派來的刺客,趁著見到主將的機會忽然行刺那該怎麼辦?
所以,這幾個俚兵被士兵們仔細搜了身,還把雙手反綁,才帶著他們進中軍帳見主將楊濟。
因為雙方語言不通,交談需要通事轉達,所以折騰了許久之後,楊濟才弄清楚這些俚兵的所謂秘密是什麼,而對方帶來的秘密,和湞陽城的隱患有關。
湞陽城位於湞水北岸,這個位置對於防禦南來的敵人很有利,但敵人一旦從北面來,本來可以充當護城河的湞水就失去了作用。
所以為了防禦周軍,陳軍組織人力在城北、城東挖掘壕溝,並引入溱水、湞水使之成為護城河,因為是臨時救急所以考慮不周,壕溝距離城牆有些近,引水入溝之後導致牆基被水浸泡出現不穩的跡象。
尤其是城北城牆的西北角,那裡挖掘的壕溝引溱水入內,而自北向南流的溱水入溝時,河水沖刷著城牆西北角,一開始還沒什麼,可時間一長城牆居然開裂了。
湞陽臨山,所以城牆是由石塊壘成,歷經數百年風雨都沒見出現大問題,結果壕溝引水之後居然開裂了,這說明壕溝離城牆太近,引入河水之後導致土壤軟化使得牆基不穩。
這種問題可大可小,而湞陽城北城牆西北角那一段的問題尤其嚴重,已經可以用搖搖欲墜來形容,所以守軍徵調人手,不惜用人命來填也要把牆基加固。
逃到周營的幾個俚兵就被安排去加固牆基,在牆基下稀爛的泥裡豎起木樁頂住牆體,那裡的條件太惡劣,牆基多半懸空,隨時有可能塌下來。
沒人敢冒險加固牆基,但不做又不行,眼見著做不做都要死,所以幾位狠下心,直接從牆基下挖地道溜出城,投奔周軍保命。
楊濟聽了這個秘密很感興趣,藉助通事做中間人,仔細向俚兵詢問了城牆的問題,待得確認城北城牆西北角確實搖搖欲墜後,他問對方想不想立大功。
如果想立大功得賞賜,就要趁著夜色立刻回湞陽城,待得後日周軍擺開陣勢攻城時,他們把城牆弄塌搞出一個缺口,城破之後重重有賞。
幾名俚兵聽了之後把頭搖得如同撥浪鼓,楊濟好說歹說,許下女人、錢糧、田地的賞賜,才讓這幾位下定決心,願意馬上趕回城裡,若無其事的繼續修補城牆,等著後日為周軍“開”城牆。
讓人領著俚兵退下,帳後轉出一人,卻是行軍總管慕容三藏,方才楊濟和俚兵的談話內容他已聽得一字不漏,還透過小孔,觀察了幾人的表情。
“慕容將軍,這些人方才所說,以為如何?”
“楊總管,這些人所說真假暫且不論,可他們說話時氣息平穩,毫無唯唯諾諾的樣子,完全看不出他們怯場,似乎不像出身卑微之人,更何況不知不覺中露出了破綻....”
“慕容將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