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和日麗的上午,山坡上的葡萄園沐浴著陽光,行走在葡萄架之間的蘭榮,看著鬱鬱蔥蔥的葡萄藤,又看看打理葡萄的員工,再看看四周,對現狀很滿意。
這片種植著大量牧草和葡萄的地區,已經成了東河縣有名的宜農宜牧區。
這裡有山谷,晝夜溫差較大,氣候宜人又不缺光照,所以適合種葡萄;又有滿是牧草(專門種植)的平地、可以納涼的樹林,還有水質清澈的河流,所以適合放牧。
他看著山坡下河邊草地上自由自在奔跑的馬群,悠然自得在河邊飲水的牛羊,忽然有一種身在豐州的感覺。
陰山南麓的豐州地區,也是宜農宜牧區,牛羊在原野裡吃草,農民在田地裡照顧莊稼,農、牧交織在一起,一切是那麼的自然而然。
馬蹄聲起,一群馬在牧馬人的帶領下,緩緩從葡萄園邊經過,要到下邊河流喝水,蘭榮揮舞手臂,向這幾個牧馬的突厥人打招呼。
對方也向他打招呼,輕鬆駕馭著馬群向前行進。
蘭榮繼續巡視葡萄園,監督員工幹活,想想那幾個突厥牧民的身影,頗為感慨。
河套地區,有大量東突厥的牧民作為“僱工”忙碌著,他們或者是生活困苦或者是欠債還不起,為中原商社僱傭,在河套地區牧馬放羊。
在這裡放牧的突厥牧民同樣如此。
只是,這些突厥牧民工作的地方,距離中原有數萬裡之遙,
但這裡的氣候比起河套地區有個不錯的優點:冬天不太冷,沒下過雪。
夏天時,這裡白天氣溫較高,到了晚上卻十分涼爽,不像嶺南地區那樣溼熱,所以自幼生活在大草原上的突厥牧民很快便能適應這裡的氣候。
加上僱主北洋貿易公司賞罰分明,給的待遇不錯,新設州縣的官署也把來源不同的開拓者們當做良民管理,所以只要肯努力勞動,在這裡就能過上好日子。
正是因為如此,那些因為各種原因漂洋過海,到這片新天地放牧的突厥牧民,過上了比在家鄉好得多的生活,整日裡樂呵呵的。
兩三年時間,就把嘉州地區的牛群、馬群、羊群規模翻了數倍.
有了穩定的馬匹來源,各支探險隊的移動速度才有了保障,探索範圍越來越往外延伸
突厥牧民被北洋貿易公司運到這裡放牧,又有中原百姓受僱傭,作為商屯的勞動力,乘船抵達新天地,按照契約進行開荒種地,或者操作漁船在海灣裡捕魚。
又有遼東地區的部落部民,或者嶺南山區生活困苦的山民,受僱於北洋貿易公司,漂洋過海來到這裡,穿梭在一望無際的森林之中打獵、捕魚。
還有透過貿易換回來的中美洲奴隸,同樣承擔著各種重任,要麼開闢坡地、種他們擅長種植的玉米,要麼學會做各種農活,種麥子。
形形色色的開拓者匯聚在這裡,分工協作,努力開荒種地,種植果樹,捕魚打獵,放牧牛羊,一點點將這片荒蕪的地區變成宜居的新天地。
蘭榮就是見證者之一。
他是北洋貿易公司的職員,在這裡待了四年,主要職責是經營葡萄園,種葡萄、釀葡萄酒,因為這裡光照時間長、氣候適宜,正好合適種葡萄。
秋天收穫葡萄後,一部分提供給定居者們當做水果吃,大部分葡萄用於釀酒。
這片地區樹林茂密,所以大家還要伐木、製作木酒桶,用來盛葡萄酒。
各葡萄園釀出來的葡萄酒,一部分供應定居者,大部分當做貨物,透過海船南運到中美洲,用來和當地酋帥做買賣。
這樣的買賣能換回許多奴隸,運到嘉州地區,分配給各縣,進行必要的培訓後,投入到開荒的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