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四百一十六章 成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一十六章 成色 (1 / 2)

一張巨大的輿圖,懸掛在政事堂內,上面繪製著黃河下游地區的草圖,但和常見的草圖不同,這張圖上都是許多閉合的圈狀圖案。

配合插著大量彩旗的幾塊沙盤,此刻,工部官員向天子及宰執們陳述大概的洩洪區在何處。

洩洪即排洩洪水,是個治水術語,一般指由於持續性強降雨導致堰壩(水庫大壩)超水位,為避免水漫洪溢,或堰壩潰塌而造成嚴重的災害,這個時候就要開閘向下遊地區排水。

同理,當黃河發生大水災時,為了保住某個河段周邊地區不受洪水侵襲,必須依靠別的地區分流洪水,以犧牲這些地區為代價,保住重要地區。

此即為丟兵保帥,這些被犧牲的地區,就是洩洪區。

雖然黃河流域水利工程規模很大,但誰也不能保證各地黃河大堤都能將急劇上漲的水位擋住,一旦水位超過極限,與其大家一起倒黴,不如犧牲一些地方,保其他地區平安。

這就涉及到洩洪區的劃定,屆時這些地區將會變成一片汪洋,建築受損甚至被摧毀,而農田也隨之淹沒。

被洪水淹沒的農田,可能接下來數年都恢復不了,導致農業生產大受影響。

從明德元年起,針對黃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是在工部的統一規劃下,按照一個整體來建設的,所以,洩洪區也是提前規劃好的。

這些洩洪區,不是隨意劃定,而是根據現場勘查結果,綜合史料,經過認真比對、討論,最後才確定。

隨著今年爆發大水災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宰執們必須知道這些洩洪區的情況,然後儘早做佈置,疏散洩洪區的百姓。

不疏散不行,明知道這些地區會被洪水淹沒,卻任由百姓在原地生活而不作為,到時候洪水鋪天蓋地而來,生靈塗炭,這就是作孽。

可是,萬一事態沒有嚴重到必須開閘洩洪的時候,就提前把洩洪區的百姓疏散走了,就會造成勞動力短缺,抗洪時沒有充足的勞力征調,本來不會垮塌的河堤垮了,這責任算誰的?

對此,工部當然有“預案”,那就是在洩洪區進行勘察,測量各地的“等高線”,標定出“海拔較高”的地區,作為各地百姓的避難營地地址。

為什麼說是“海拔較高”而不是“地勢較高”?因為這涉及到一個技術問題。

因為參照物的不同,各地區地勢的高低是相對而言,若要從全域性來判斷某幾個地區之間的地勢高低,這個時候就需要統一的參照物,那就是海平面。

水往低處流,無論是長江黃河還是淮水,最後都流入大海,此即海納百川,說明海的“地勢”是最低的。

那麼,以海平面為統一參照物,在各地測出來的“海拔高度”,對於從全域性來判斷黃河中下游流域哪裡“高”、哪裡“低”,是很有幫助的。

自明德元年來,工部的勘測隊伍,走遍河南、河北,將黃河中下游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流域的地區進行了“摸底”,初步將各地的海拔高度測量出來,並且繪製了“等高線”。

等高線,就是某個地區海拔高度相同的區域,用閉合的線連起來,這種線就是等高線,宛若樹的年輪一般。

有了這種等高線地圖,人們可以輕易判斷出大片區域內,其中哪幾個地區的地勢(海拔)較高,真的發生大洪水,人們到了這個地區避難就會萬無一失。

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要實現卻很難,因為這必須建立在大量有效的現場勘查資料之上,而現在,天子和宰執們看著的冊子、掛著的輿圖還有沙盤上插著旗幟的地區,都是無數勘測人員多年心血的結晶。

有備無患,正是多年來的認真準備,所以當險情到來時,政事堂會議上,工部官員能拿出詳實的資料,讓天子和宰執們在擬定防汛、抗洪、救災政策時,有第一手的可靠資料。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