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光下,宇文溫看著一張素描畫,這張畫由探險隊成員所繪,畫中是一艘航行在海上的海船,距離海岸至少有三十里,而這艘海船,是由草杆編制而成的。
沒錯,由無數草杆捆編織成的海船。
當時,周國的海船位於赤道附近海域,東南方向可以看到陸地,而數艘草杆編成的海船,正在近海地區打漁。
這些漁民,自然是當地漁民,船身為草杆編成,但每艘船的尺寸都不小,看上去宛若芭蕉。
大小和中原沿海普通漁船類似,所以當週國探險隊船員看清楚這些船居然不是木板搭建而是由草杆編織而成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為位於赤道地區,天氣炎熱,當地土著漁民膚色略深,衣著異於中原,探險隊員們用贈送五彩玻璃珠的方式表達善意後,小心翼翼登上這種草船,仔細研究了一番。
發現這些船是由蘆葦製成,大概是先把蘆葦捆成一捆捆,然後再將其編織起來,構成船身。
土著的漁船身雖然為蘆葦編織,卻能保持必要的強度,根本就不需要鐵釘,而船帆有蘆葦編織的硬帆,也有布製成的軟帆。
布是棉布。
棉布的經緯還算密集,看得出是合格的棉紡織品,要麼這些漁民所屬地區有一定棉紡能力,要麼這些人能夠透過交易,從別處買到質量尚可的棉布。
這樣的發現,讓周國探險隊員錯愕,因為大家沒想到在萬里之外的極東地區居然也有棉花,當地土著居然有棉布。
對方的航海技術也讓人匪夷所思:沒能力建造木板船,卻能用高超的編織工藝,用蘆葦編織出能在近海打漁的海船,大一點的船,甚至能搭載將近二十人。
土著們被突然出現的大海船震撼,卻因為不速之客贈送漂亮的禮物,所以熱情邀請周國探險隊員登岸,到其聚落做客。
雖然語言不通,雙方靠打手勢、畫圖案交流,但至少有了好的開始。
透過一段時間的交流,探險隊員見識了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對方的聚落以木柵欄為牆,沒有文字,結繩記事,又有類似文字功能的一些圖案符號。
因為聚落靠海,所以靠海吃海,主要靠魚獲和岸上採集的果實、獵物作為食物來源。
與此同時,用捕撈來的海魚,和內陸聚落做買賣,棉布就是透過做買賣換來的。
這個聚落,似乎缺少鐵製工具,多用石斧、石刀、石矛、石鏃,所以對於探險隊半賣半送的鐵製品十分歡迎。
但即便如此,對方的兵器卻不錯。
有石斧、石矛、弓箭、投矛、大棒,還有一種投擲石塊的索具,以投擲石塊作為遠距離殺傷手段,應該是一種投石器。
這種投石器,是一個小編織布袋兩端各綁著一條繩索,,使用時,將尺寸合適的石塊放入編織袋,然後用扯著兩條繩索,將編織袋甩起來,一圈圈的甩。
旋轉幾圈後,鬆開一條繩索,於是編織袋裡的石塊便飛向目標,速度很快,力道很猛。
能有多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