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一百七十二章 非常之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七十二章 非常之道 (1 / 2)

政事堂,關於修建通濟渠的相關討論正在進行,首先,是由工部尚書宇文愷對整個工程及施工方案進行說明,並接受政事堂諸公的詢問。

政事堂諸公,指的是在政事堂議事的三省(中書、門下、尚書)長官,如今加起來有十五人。

可以說這十五人就是宰相級別的高官(宰執),至於在場的其他人,除了御駕親臨的天子及旁聽的太子,可以說都是跑腿的。

通濟渠的資料,政事堂諸公都已事前拿到手,有了幾日的翻閱時間,以便對這個勾連黃河、淮水的運河有一個初步瞭解,而看資料時產生的疑問,就要在此時讓宇文愷做出解答。

換而言之,反對馬上修建通濟渠的幾位宰執,現在就準備發動進攻。

通濟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沒人反對修建通濟渠,但卻對何時開工以及如何修建有了一正一反兩種意見。

位高權重的尚書令李允信,就是反對者之一,如果他在這次會議上依舊持反對意見,那麼天子宇文溫也不得不考慮一下通濟渠的動工時機。

宇文愷為了今天,準備充分,但他僅僅是從工程角度來闡述通濟渠的可行性,對於開工時機及相應一連串問題,要由另外的人來回答。

中書舍人郝吳伯就是其一,本來他即便身處政事堂內,只有接受問話的份,而現在,當然依舊是接受詢問。

原因在於郝吳伯以中書舍人的本官,檢校營通濟渠將作少監,實際上負責了整個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他既然對現在舉債並馬上動工修建通濟渠給出了正面意見,現在就得面對反對者的發難。

郝吳伯不是一個人面對發難,新任工部的水部郎中鄭通,也陪著郝吳伯一起接受質問。

質問持續了一個多小時,郝吳伯和鄭通費盡口舌,好不容易將反對者的質疑一一解答,隨後引來了最有分量的反對者——尚書令李允信。

李允信不反對修通濟渠,只是認為時機不對,朝廷應該過幾年開工,而且舉債修運河的做法十分不妥。

李允信知道修建通濟渠是宇文溫的意思,但他作為尚書令,既然認為情況不對就要據理力爭,不能讓朝廷揹負上沉重的債務,其他幾位反對者也是這種擔心。

舉債的行為,無論動機、原因是什麼,首先會讓百姓以為朝廷快撐不下去了,人心浮動,很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渾水摸魚。

第二,發行所謂公債,向民間募集資金,萬一應者寥寥,或者募集不到足夠的資金,這讓朝廷的臉面往哪裡擱?到時候誰負責?誰負得起責?

前面兩點都還好,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舉債修運河,平白無故讓朝廷背上鉅額債務,一旦接下來幾年別的地方急著動用大量錢糧,已近負債的朝廷去哪裡變出錢糧?

如今年景好,所以公債到期後朝廷似乎有能力連本帶利兌現,可萬一接下來幾年有什麼閃失,導致財政收入不理想,屆時公債到期無法兌現,那該如何是好?

誰能保證接下來數年,朝廷財政收入盈餘,足以支付到期公債的本金和利息?

要是到時出了紕漏,激得民怨沸騰,到時候,要殺多少人,才能平息民怨?

尚書令位高權重,在政事堂諸公里,是最接近宰相一職的職位,尚書令李允信的質問,郝吳伯和鄭通是無法巧言令色或者回避不答,而他們也確實沒那資格作保證,自己的腦袋也無法平民怨。

這兩位“啞火”,有議事權的門下侍郎劉炫同樣也無法反駁,道理相同,至於劉焯,因為作為禮部尚書主管學政,今日連進議事堂的資格都沒有,更別說反駁。

最後一個為宇文溫把關的大將、中書令李德林,面對“發行公債一旦出事,誰負得起責任”的質問,拿出一副時下流行的老花眼鏡帶上,從面前案上厚厚的卷宗中拿出一些資料。

“非常之事,行非常之道,尚書令所言,確實為國為民,卻是過慮了...”

李德林不和李允信糾結舉債後到底誰能承擔責任,而是針對“風險”二字。

首先,朝廷舉債修運河,確實會讓不明真相百姓心裡犯嘀咕,覺得朝廷情況不妙,但實際上只要朝廷能確保官軍將士糧草充足,確保百官俸祿足額髮放,出現災情能賑災,那麼天下就亂不起來。

些許愚民的庸人自擾,不足以干擾中樞決策。

第二,朝廷發行公債,向民間舉債募集資金,開的利息是二分,為期四年,這已經算是不錯的利息,即便是民間櫃坊以此利息攬存都不怕攬不到儲戶,信譽一直很好的朝廷,難道還怕沒人來買公債?

說抓到這裡,李德林反問:“莫非尚書令以為,朝廷的信譽不佳,以至於百姓不會踴躍購買公債?”

這種事情李允信哪裡可能說是,於是回答:“此言差矣,朝廷信譽自然是好的。”

“既如此,尚書令的憂慮,可以放一放了。”

李德林的反問,可以說是結束了這個問題,李允信當然知道朝廷((天子)信譽好,而即便朝廷信譽不好,他也不可能當面說出來。

以上兩點,郝吳伯、鄭通、劉炫其實是可以說的,但他們品級不夠,面對位高權重的尚書令李允信,不可能反問“莫非尚書令以為,朝廷的信譽不佳?”。

所以只能默然無語,不然鋒芒太過,怕是要被人詬病。

所以三人的“敗退”,實際上是為了讓中書令李德林出來對陣。

前兩點質疑,現在算上有了解釋,李德林接著說下去。

第三點,朝廷無法還債的風險,實際上不存在。

李德林拿著厚厚的資料,開始擺事實、講資料:自明德元年以來,朝廷開支與日劇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