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八十五章 問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五章 問題 (1 / 2)

秋風蕭瑟,吹動滿樹青黃,楊濟看著房外院子裡那秋風掃落葉的情形,又看看手中一枚“金銀陌”,不由得出了神。

這種雙色幣,古來罕見,楊濟思來想去,覺得大概只有王莽搞的“金錯刀”,才能勉強和雙色幣沾上邊,而他手中拿著的這枚雙色幣,連一點金線都沒有。

王莽的“金錯刀”,再怎麼樣都點綴著金線,現在這黃白雙色的“金銀陌”,只是黃銅和白銅的混合體,嚴格來說只是另一種形制的銅錢罷了。

這種雙色外白內黃的雙色幣到底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看樣子,製作成本不會高於面值“壹陌”,具體制作工藝如何,楊濟當然不知奧,他也不想知道,只是覺得好奇。

黃銅,在大明的嘉靖年間已經大規模用來鑄造銅錢,在此之前,宣德年間的宣德爐,即是用黃銅所制,黃銅製品看上去金燦燦的,和黃金有些相似,楊濟當然熟悉黃銅製品,卻沒想過黃銅能用來做雙色幣。

天子的想法,果然總是與眾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常常讓人目瞪口呆,此時此刻正等候天子召見的楊濟,把玩著手中這枚“金銀陌”,想到了很多事情。

如今是明德四年秋末,天子登基已近四年,醞釀已久的新幣“明德通寶”已經開始流通,而配套的雙色幣“金銀陌”同樣開始流通。

不過目前這只是“第一階段”推廣,先是關中、益州、荊襄等地發行新幣,待到明年,新幣才會漸漸在全國各地推廣。

如此安排,是為了給天下百姓一個“適應期”,而朝廷可以根據第一階段推廣時的經驗教訓,及時作出政策調整,為新幣接下來的全面推廣做好準備。

而現在,新幣推出之後的“市場反饋”已經出來了。

做工精美的“明德通寶”錢,雖然新錢分量只是二銖四絲,推廣起來卻沒有遇到太多阻力,百姓對新幣還算歡迎,而“金銀陌”錢的流通效果正如事前預計那樣,不是很好。

尋常百姓不太接受這種“一當百”的大錢,即便這種大錢是黃白雙色、古來罕見,百姓們基本上都不敢拿身家開玩笑。

他們就怕兌換了這種大錢,沒過多久大錢就開始貶值,導致自己的畢生積蓄毀於一旦,所以即便各地官府做了很多宣傳,“金銀陌”錢基本是應者寥寥。

“金銀陌”無人問津,朝廷倒不會太過焦急,因為據說會有一項重大舉措給“金銀陌”帶來重大“利好”,那就是“廣陵白銀交易所”,

白銀交易所具體如何運轉,不是楊濟需要關心的,但他聽說有官員上表,建言為了推行“金銀陌”錢,朝廷可以要求百姓繳納租調時,必須用“金銀陌”繳納一定數額的錢稅。

錢稅即用錢繳納的稅,對應用實物繳納的實物稅,所謂實物稅就是田租中的粟米、戶調中的絲帛。

上表的官員,認為只要官府強制百姓繳稅時必須使用“金銀陌”,這樣就不怕“金銀陌”無人問津。

這樣的建議,附和者不少,而楊濟是堅決反對的,因為這種措施看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實際上只會禍國殃民。

道理很簡單,如果官府真的要求農民繳稅時,一部分稅要以錢稅形式(金銀陌)繳納,那麼農民必須自己想辦法去兌換“金銀陌”,如此來,就會被人盤剝。

農民手上並沒有“金銀陌”,需要出售糧食或者布帛,換得“明德通寶”之後,再去找官府或者商家兌換“金銀陌”。

既然有求於人,那就得受人擺佈,這種情況下,那些胥吏和姦商必然不肯以“一比一百”的比例兌換。

農民要繳稅,拖不起,只能按著對方的要求,用大於一比一百的比例兌換“金銀陌”,如此一來,農民的負擔反而變重了。

楊濟上表反對這種建議,而政事堂經過多次會議之後,並沒有採納這種“見效快”的建議,所以“金銀陌”的未來,還是寄託在“白銀交易所”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