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二百三十七章 茅塞頓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三十七章 茅塞頓開 (1 / 2)

禪房內,沙門顯和正在伏案疾書,西陽王宇文溫拿著一張張寫滿字跡的白紙看著,這算是顯和的供詞,向他描述了自己師父建立起來的組織詳細情況。

其中包括大概的組織架構、骨幹成員、主要的幾個核心團體,還有錢糧來源、主要田產等等,以宇文溫的眼光來看,這個所謂的“造反團隊”太業餘了。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和尚為了實現夢想而搭建的造反組織,雖然這個和尚為了達成既定目標,苦心經營了二十餘年,以佛教結社邑義“加盟連鎖”的形式,糾集了數萬信徒,但結構鬆散,可以斂財,但造反不可能成功。

事實上也是如此,信徒們起事不過數月就被官軍打崩,除了一開始搞突然襲擊、衝擊州郡官署有點成績,到後來一場像樣的勝仗都打不出來,而沒有軍事勝利,造反哪裡有成功的希望。

問題的關鍵,就是沒有可靠的武裝力量,甚至連軍事人才都沒有,宇文溫看著顯和自述的戰鬥經歷,感覺這幫人的戰鬥力連豪強的護院都比不過,說是一群烏合之眾毫不為過。

但信徒們對於彌勒淨土的狂熱信仰,卻是不爭事實,這意味著要想從根本上剷除邪教滋生的土壤,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此,宇文溫覺得有些棘手。

青齊之地崇佛,已經有數百年時間,與此同時,中原大地崇佛同樣歷經數百年,宇文溫看到一個現實,那就是即便來一場比周武帝宇文邕滅佛還要強大的滅佛運動,也無法讓百姓們遠離佛教。

原因很簡單,人無論貴賤,都會有精神寄託的需要,巨大的需求,催生出相應的“市場”,佛教恰逢其時,即便統治者不顧一切滅佛,卻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佛教自漢時起就已傳入中原,卻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引來爆發式發展,幾乎是一夜之間不分南北都在崇佛,到處都在刻佛像,善男信女越來越多,可以說是全民崇佛。

問題出在哪裡?

亂世,人命如草芥,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已經對現實絕望,他們的精神需要寄託,不然根本就無法面對慘淡的人生。

勞役、租調壓得人喘不過氣,兵荒馬亂、天災人禍足以輕易讓百姓家破人亡,人們首先以宗族的形式在亂世中抱團取暖,然而區區宗族在動盪的時局面前自身難保,哪裡還能保得住其中一份子?

數百年的動盪局勢,不僅百姓難熬,大戶難熬,世家高門難熬,權貴們也難熬,這些人即便良田千頃、僮僕逾千,在動盪的政局中只要一不留神就會家破人亡。

政治鬥爭,敗者下場淒涼,昨日的高官,可能今日就死了,家眷罰沒為奴,昔日高貴的夫人、郡君,轉眼就是任人蹂躪的賤婢。

高高在上的君主,隔夜就死於宮廷政變,要麼是臣弒君、子弒父,要麼是弟弒兄,取而代之的勝利者,御座又能座多久?

即便自己坐穩了御座,傳給兒子時,兒子又能座多久?

亂世,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誰都覺得自身難保,沒有誰的心能得到安寧,只能將精神寄託在虛無縹緲的彌勒淨土,希望彌勒大發慈悲,挽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有錢有勢的人,希望自己活著時安享晚年,死後往生極樂淨土;窮人希望彌勒佛早點現世,自己和家人能在人間淨土裡享福。

有這樣的民意基礎,各種打著彌勒信仰招幌的邪教層出不窮,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野心家以此為號召,發動信徒造反。

這樣的情況下,滅佛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那麼若是天下一統,百姓安居樂業,是不是就可以不燒香拜佛了?

那怎麼可能,宗教有精神安慰的功能,這一功能不可替代,所以即便太平盛世,無論道觀還是佛廟,依舊不會缺少信徒。

有錢有勢的人家,今生過得很好,希望來世依舊榮華富貴、錦衣玉食,所以肯定會焚香禱告,捐錢捐物,希望神靈保佑自己和家人,來世再做人上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