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一百四十七章 佈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四十七章 佈局 (1 / 2)

東海之濱,海州東海郡郡治廣饒,巡視軍務的西陽王宇文溫此時正在城外山上迎風遠眺,眺望東面的茫茫大海,海風拂面,帶來了大海的氣息。

看著眼前碧藍色的大海,宇文溫只覺心曠神怡,親身體會到魏武帝當年寫下《觀滄海》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

魏武帝就是曹操,當然這個帝號是曹**後由兒子曹丕追封的,當年的曹操還是漢丞相,時逢北方三郡烏丸及袁尚、袁熙作亂,曹操便親自領兵平亂。

戰事平息之後,大軍路過位於海濱的碣石山,曹操登山遠眺,面對滄海(渤海),發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慨嘆,寫下了《觀滄海》這一千古名篇。

而現在,徐州總管府下轄所有州郡都已經被官軍收復,行軍元帥宇文溫從渦陽東進,來到隸屬於徐州總管府管轄的海州巡視,看著面前的茫茫大海,和數百年前的曹丞相有了相同心境。

但他有自知之明,不敢和曹丞相比文韜武略,雖然現在是作詩的最佳時機,但宇文溫不打算“借鑑”什麼名詩為己所用將自己的文學聲望刷高。

若按他自己的“古詩”水平,此時當真要賦詩一首,大概就是“大海啊!你都是水!”這種水平,除了煞風景還是煞風景。

吹了一會海風,宇文溫轉身往回走,他所在的廣饒實際上就是位於大海之中的一座孤島,這座島以大山為主體,距離陸地有一段距離。

海州州治朐山就在西面陸地上,海州原為漢時東海郡轄地,廣饒郡所在海島舊稱鬱州或鬱洲,和海州隔海對望,而州治朐山所在之處,就是淮水入海口。

南朝劉宋時,因為一系列內亂,青兗之地為魏國所據,宋國國境南移到淮水一線,於是宋國在淮水入海口(淮口)設青州(僑置),以此為淮水防線最東端的重要據點,後來改稱海州。

海州瀕海,東面大海上有大島,名為鬱州,週迴數百里,島上有白鹿,又可以開墾出良田,可以煮海水得鹽,十分富饒。

又因為鬱州不和陸地連線,不怕北軍騎兵來攻,於是宋國在鬱州築城,安置流民開荒並駐紮士兵,將鬱州歸入海州管轄以為相互策應,二州歸屬一名刺史(海州刺史)管轄。

周國取了海州之後,將海上東面大島改為東海郡,將海州州治朐改名為朐山。

雖然海州之稱是劉宋時期才出現,州治朐的歷史卻悠久得多,當年秦王掃六合,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命人在朐立石碑,以之為秦東門(秦帝國的東大門)。

而對於宇文溫來說,現在這東海郡是旅遊勝地,他是藉著巡視軍務之機到這裡“旅遊”,看看《西遊記》中“著名景點”——花果山水簾洞,順便來考察一下海州的鹽業現狀。

我憑本事打下的鹽場,憑什麼不能用它來賺錢!

宇文溫如是想,所以要藉助公務之便,搶先在這一天下聞名的鹽場佈局,在海鹽產區佔有一席之地。

兩淮鹽場,自漢以來就很有名,所謂兩淮就是淮南、淮北,淮南鹽場中比較出名的地區就是鹽城,而淮北鹽場就是淮口以北、山東以南的鹽場,海州沿海地區亦在其內。

兩淮鹽場可是後世明清之際揚州鹽商發家的聚寶盆,而淮北鹽場又比淮南鹽場有優勢:雨水相對較少,日照時間長。

當然,此時的海鹽生產還是“煮鹽”,而廣州番禹已經開始了“曬鹽”,宇文溫覺得自己若是在日照時間長、雨水相對較少的淮北鹽場提前佈局,可以預計日後必然財源滾滾來。

宇文溫不可能獨霸淮北鹽場,但可以分一杯羹,為黃州乃至山南各地商人獲得另一個穩定的食鹽來源,這些商人後面的家族,自然會愈發依靠他來發家致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