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陽城東郊,一列有軌馬車正緩緩向東行駛,馬車車廂有五節,每一節車廂的樣式都一模一樣,而做工要比沿線其他行駛著的有軌馬車精緻許多。
第一節車廂裡,黃州長史郝吳伯正和其他官員坐著喝茶,體驗“專列”的舒適度,若不是窗外一直‘移動’的景色提醒大家正在乘坐馬車,專列的平穩程度足以讓人以為是身在驛館廂房裡。
車廂左側是過道,只佔大概三分之一空間,剩下三分之二的右邊空間,就是一個個帶門的隔間,有坐榻,有憑几,還有臥榻。
幾名侍女提著茶壺,為各個隔間裡對坐的官員們斟茶,雖然車廂有些晃動,但經過訓練的侍女們還是穩穩的將茶倒進茶杯中。
接下來是另幾名侍女提著食盒上前,將溫熱的飯菜分別放到各位官員的食案上。
食案透過活釦固定在車廂地板,不會因為些許晃動而發生移動,但畢竟是坐在移動中的馬車用餐,許多人一開始不怎麼適應。
但行駛在鐵軌上的馬車比行駛在土路上的馬車平穩,所以漸漸地大家都能正常用餐,待得用餐完畢,侍女們將餐具收走,端來盛著溫水的水盆和手巾,讓乘客們洗手。
一切都和驛館、驛站接待過客的流程類似,雖然地方狹窄了些,卻也給了官員們相同的感受,坐在這種“專列”上,舒適度和在驛館廂房裡差不多。
可以坐、可以躺,將隔間的滑門拉上後,即便睡姿不雅觀,都不怕被來往的人看到,在車上還可以吃飯、喝水、如廁、休息,乘坐專列真是長途跋涉的首選方式。
可惜,專列只在武昌到夏口這段鐵路執行,沒有鐵路的地方,當然就沒有專列了。
通常而言,官員帶著家眷、行禮、僕人遠赴外地,一天的行程也就三、四十里左右,因為即便有馬,但隊伍的行進速度會被步行人員拖累。
基於貴賤之分,即便是山南流行的四輪馬車,一輛車也不可能坐多少人,所以除非馬多,那些隨行的僕人、侍女都是步行前進。
到了中午,要用餐,要躲避熱辣辣的太陽,所以一天裡能趕路的時間並不算多,按以往來說,一個官員帶著家眷、隨從、行李,從武昌到夏口,至少得花四天時間。
而現在,當天出發,下午就能抵達,因為軌道馬車除了換馬之外,是一直在前行駛著的,車上成員可以從容用餐、如廁、休息,不會耽誤趕路。
這一點很重要,省去了乘客的旅途勞累,對於黃州西陽的官員來說,今後去安陸,就可以乘船渡江到武昌,坐有軌馬車去夏口,然後乘船走溳水到安陸。
這樣的出行方式,和騎馬走官道去安陸所需時間差不多,但沒那麼累,而今天郝吳伯帶著大家體驗專列,就是要為劃分專列規格做出參考。
人分貴賤,官分上下,載客的軌道馬車,要分成官、民兩種,而官也要分等級,官員出行根據品秩不同,馬車的規格不同,所以專列的規格也得分清楚。
不光官職,爵位是公爵的人,與爵位是侯爵的人所乘坐的專列其規格也必須不同,具體怎麼分,還沒有定論,因為周國的禮制可沒對有軌馬車的規格做出規定,而有軌馬車的車廂,要比一般馬車車廂大。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專列車廂越舒適、寬敞,就越能體現乘客的地位和身份之尊貴。
山南地界官職最高的官員,就是大行臺尚書令及其上佐,接下來是各總管及其上佐,然後是各州刺史及其上佐,而武官也能分成幾個等級,至於說到爵位,最高有郡王級別的西陽王。
可能乘坐專列的人,不光許多品秩的官員、武將,還有這些人的家眷,有的家眷是有誥命的,所以還得考慮女眷的品秩,有軌馬車不可能為這些人一一準備對應的專列,所以如何定出合適的規格,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