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周軍在徵隋行軍元帥尉遲惇率領下攻入河東,沿途州郡望風而降,七月,周軍兵臨晉陽城下,守將開門獻城,隋國秦王楊俊鎖樓自焚。
八月,關中歉收,幸虧周國事先遷移關中百姓至別處就食,未爆發大規模饑荒,月末,隴右州郡歸降,自此,隋國國土僅剩蜀地。
九月,周天子率文武百官於鄴城南下,過黃河抵達洛陽,十月底動身前往關中,十一月初抵達關中華州,數日後抵達長安。
楊堅篡位後,大周天子首次返回故都長安,率文武百官拜祭先帝陵墓,又於故皇宮內舉行大朝會,慶祝收復故土。
周國收復故土,有賴文臣武將齊心協力,如今大局已定,自然要嘉獎一眾功臣,封爵、封賞為應有之意,而最讓人關注的,是以下幾位的封賞:
丞相、蜀國公尉遲迥,匡扶社稷、力挽狂瀾,勞苦功高、國之柱石,進位蜀王,立王氏為蜀王妃,其子尉遲惇為蜀王世子。
山南道大行臺尚書令、杞國公宇文亮,克復關中、收復長安,國之棟樑,進位杞王,其子宇文明為杞王世子。
黃州總管、邾國公宇文溫,北擊隋國衛王楊爽、南救江陵,西援上洛,燒廣通倉解長安之圍,戰功卓越,進位西陽王。
立尉遲氏為西陽王妃,其子宇文維城為西陽王世子。
封王,一封就是三位,兩位國王爵,一位郡王爵,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
蜀國公尉遲迥進位蜀王,這基本上沒人有疑問,稱得上名至實歸,如果沒有尉遲迥起兵反楊,又一力撐起朝廷,哪裡會有周國的今日?
杞國公宇文亮,宗室領袖,據守山南,破武關收復長安,擊殺隋帝楊堅,如果沒有他,周國怕是還得和隋國對峙下去,收復故土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封王也是理所當然。
雖然大周開國以來,非直系皇族封王者只有宗室宇文護一人,而時值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尉遲迥和宇文亮這兩位的功勞已足以封王。
所以這是情理之中,不過還有一位,那就是意料之外。
進位西陽王的宇文溫,雖然戰功卓越是不假,但先前許多人都認為他的爵位已經到頭,只能是蔭庇自己的兒子受封。
一如當年,大將軍尉遲迥平蜀,受封蜀國公,第三子尉遲順得其軍功蔭庇,受封安固郡公。
如今的宇文溫亦是大將軍,但並沒有開疆拓土,所以即便功勞也不小,大家都認為朝廷會以封其子為郡公作為獎賞。
這位除了嫡長子,還有兩個兒子,足夠分功勞了,未曾料竟然是做阿耶的直接進位郡王爵。
訊息靈通人士道出其中緣由:宇文溫封郡王,一來是其身為宗室並且功勞不小,二來是其‘伯父’宇文亮從中斡旋,最後是皇帝堅持如此,而丞相也深表同意。
昔年,天子車駕為隋軍襲擊,是宇文溫臨危不亂組織斷後,讓天子轉危為安。
雖然當時宇文溫已因功受封邾國公,但功高莫過於救主,如今功勞最大的尉遲丞相已經是國王爵,那麼皇帝要封救命恩人宇文溫郡王爵,從道理上也勉強說得過去。
作為碩果僅存的宗室,又有收復故土的大功,朝廷自然要大加封賞宇文亮父子及其‘侄’宇文溫,以示尉遲丞相的公正無私。
杞王宇文亮,拜大冢宰,領雍州牧;杞王世子宇文明,拜山南道大行臺尚書令,進位上柱國;西陽王宇文溫,進位柱國。
大冢宰為天官之首,亦為京官,而雍州牧為關中地區要職,這代表著宗室重回朝廷中樞,山南道大行臺沒有廢除,代表著尉遲丞相對宇文宗室的善意。
加上宇文溫受封西陽王,許多人所擔心周國出現宇文氏和尉遲氏的衝突,看起來並沒有發生。
。。。。。。
黃州西陽城,西陽王府,正門前,宇文十五正指揮著人換牌匾,“邾國公府”牌匾已經取下,新制“西陽王府”牌匾被人小心翼翼裝上去。
郎主封王,府裡上下歡欣鼓舞,正所謂水漲船高,別的不說,他們走在外面說自己是“王府的”比說自己是“公府的”要威風許多。
王爵和公爵的秩品都是正九命,但是這年頭各種“公”可比“王”要多,周國如今就三個“王”,雖然郎主是郡王,但也壓過了一堆“公”。
而且和公爵不同的是,王府可是有正經編制的,還有俸祿,這也是由官府負責承擔。
王府可以有衛隊,全身披掛手持強弩走在大街上都不怕人非議,因為這是朝廷給的編制,不能算居心不軌;王府有屬官,雖然秩品不算高,但也是有品的。
甚至連養馬的都是個屬吏了!
“我說馬五,你當了牧圉吏,該請大家喝酒了!”
馬五摸著頭嘿嘿傻笑,見著符有才從旁邊一閃而過,他高聲喊著:“符頭領如今當了典衛,該他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