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住處,宇文溫躺在榻上無法入睡,他沒有在楊濟那裡待太久便轉回來,不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是因為多說無用。
若要試行開中法修棧道,甚至透過開中法來吸引商屯開發嶺南,都要花上許多時間策劃,若想憑一個晚上的詳談便考慮得面面俱到,那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楊濟說得對,他本人無需把太多精力放到嶺南,所以這些事只需要讓楊濟負責具體實施即可,宇文溫趕回來睡覺,是因為到了明日還有很多事要忙。
然而心裡有事哪裡睡得著,腦子一旦轉起來就停不下來,楊濟提到了開中法,宇文溫便琢磨起開中法,有句話說得好: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
凡事皆有利弊,開中法的興廢在明代是個很重要的事件,直接導致了晉商的崛起,所以宇文溫要‘以史為鑑’。
開中法源起宋代,明初時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解決邊軍糧食不足的問題,實行開中法,用納糧開中的辦法,吸引商人運糧到邊地,以此換得鹽引支取食鹽。
販鹽是暴利,行開中法,官府解決了邊軍的糧食供應問題,而商人得以進行食鹽買賣所以獲利頗豐,可謂是皆大歡喜,但隨著時間流逝,開中法慢慢就“變味”了。
具體原因,楊濟之前已經說過,主要就是參與開中的商人“困守支”,天長日久,開中法的吸引力越來越低,最後無以為繼。
種種弊病,連身在明末的楊濟都知道,那麼明朝中期的朝堂諸公會不知道麼?他們難道沒有采取措施補救麼?
當然採取了措施,然而收效甚微,原因很簡單,開中法的敗壞,最大原因是統治者不守信用。
把開中比作一場交易,那麼交易雙方就是官府和商人,官府招標解決邊軍糧食問題,商人中標後趕在期限到來之前將糧食運抵目的地。
商人完成了交易,官府便支付鹽引,但這筆交易還沒有結束,因為只有當商人拿著鹽引支取到食鹽,整個交易才算完成。
而開中法敗壞的原因,就是商人無法在短期內支取食鹽,出現數年甚至數十年都支不到食鹽的“困守支”,交易沒有完成,有人賴賬了。
所以開中法出現困守支的情況,實際上就是官府在耍賴皮,拿一張紙忽悠商人白忙活。
這種情況,即便在現代也很常見,以餐飲業為例,最出名的就是政府官員就餐後打白條,然後數年甚至十餘年都不結賬,硬生生拖垮一個個飯店。
同理,鹽引變成了白條,參與開中的商人到鹽場無法支取食鹽,資金鍊斷裂欲哭無淚,而官府卻言之鑿鑿:本官沒說不給鹽啊,只是食鹽產量不夠,明年再說吧。
當交易變得極度不公平,當交易一方開始無底線的耍賴皮,傻瓜才會和他做交易。
那麼,是因為食鹽產量不夠,才導致困守支的情況越來越多麼?
不是,這只是其中較小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統治者無底線賴賬,肆無忌憚的透過鹽引獲取最大利益,吃相越來越難看,導致開中法崩壞。
當交易規則的制定者帶頭破壞規則,這個交易就沒辦法進行下去了。
開中法的規則,就是必須參與開中才能獲得鹽引,理論上說,鹽場年產多少鹽,那就發行多少鹽引,以確保完成開中的商人,憑藉鹽引到鹽場能及時支取食鹽。
結果呢,第一個帶頭搞破壞的就是皇帝。
鹽引誰都想要,所以成了皇帝的最佳賞賜物之一,今天賞倖臣數千引,明天賞國戚數千引,後日又賞某人數千引,直接讓不參與開中的人獲得大量鹽引。
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帶頭搞“下不為例”,權貴們當然也要“下不為例”,各種關係戶不參與開中,就能獲得大量鹽引,其後果就是鹽引超發。
關係戶們能仗勢到鹽場優先支取食鹽,老老實實完成開中的商人,拿著鹽引到鹽場排隊等候支鹽,其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