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舟> 第三百一十五章 出路(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一十五章 出路(續) (1 / 2)

觀星院,大型觀星臺(天文臺)內,到此參觀的宇文維行,看著碩大的觀星鏡(天文望遠鏡)驚歎不已,圍著這具大型裝置轉來轉去,這裡摸摸,那裡看看。

他在宮裡,用的觀星鏡與其相比,就是牙籤和竹筒比。

宇文溫沒有管兒子,而是在一旁仔細翻看觀星鏡的保養記錄。

觀星院隸屬太史司,各種天文儀器應有盡有,位於長安城內的天象觀測點,共有大型觀星臺五個,每個觀星臺內都有一具大型觀星鏡。

每具觀星鏡連同配套裝置的造價都在十萬貫以上,異常昂貴。

所以宇文溫今天到這裡,不是來看天象,是來看看這五具總價值超過五十萬貫的觀星鏡保養情況如何。

儀器裝置的保養,當然要看保養記錄,而定期保養是否到位,就看記錄內容是不是千篇一律,宇文溫仔細翻看了一會,發現這具觀星鏡的保養記錄內容很“豐富”,看得出保養人員是用了心的。

首先是保養時的溫溼度(溫字沒法避諱)齊全,然後給活動部件上油的情況,觀星鏡內乾燥包的更換,目鏡、物鏡的保養等內容都記載得一清二楚。

保養記錄上的字跡多有不同,顏色深淺不同,看得出是好幾個人在不同時間段所寫,不是為了應付檢查一次性補上來的。

宇文溫對此很滿意,和陪同巡視的太史令劉暉交談起來。

觀星鏡作為光學儀器,最重要的部件就是那碩大的物鏡,按照現在的製作工藝,要製作如此一塊大型玻璃透鏡,良品率很低,大概是一成左右。

也就是每十片成品,只有一片是合格的。

製作大型玻璃透鏡的難度很大,所以成本很高,加上良品率低,自然就使得用於觀星鏡的玻璃透鏡價格昂貴,其造價佔到了整具觀星鏡造價的六成,不由得宇文溫不關心。

正如後世的天文臺那樣,觀星院給觀星鏡配備的觀星臺,頂部是可活動的半圓形結構,半圓形的頂棚可以全方向旋轉,其上開有長縫(可開合),以方便觀星鏡透過開縫觀察星空。

而這五個觀星臺,每晚都忙碌不已,太史司的吏員和天文學者們徹夜不眠,用觀星鏡觀測星空,這十來年間,積累了大量的觀測結果,為進一步校準曆法和時間提供了充實的理論資料。

宇文溫很關心曆法和時間準不準,首先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曆法和王朝的正統性息息相關,而且農業生產也需要準確的歷法來指導,不可謂不重要。

其次,天文學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時間是否準確,這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沒有什麼大的意義,因為許多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準確的時間計量,對於朝廷來說也是彰顯天朝上國威嚴的華麗羽毛之一。

然後,天文學是基礎科學發展的引擎之一,對於這個時代而言,天文學最重要的價值,就是航海導航和定位。

緯度的觀察,可以透過測量日影來獲得結果,而經度的觀察,就只能靠各地的時間差來獲得,正在蓬勃發展的海貿,各船隊對於在茫茫大海上的精確定位有著巨大需求,而航海圖乃至地形圖的精確繪製,同樣需要精確的經緯度。

這就需要更準確的測繪工具(緯度)和時間(經度)。

譬如周國的疆域圖,要用新式的比例繪圖法繪製出來,這就需要在全國各地進行測繪,定經緯度,然後製作成網格圖,再把山川河流城鎮全都畫上去。

這項工作大概要十幾年甚至數十年才能完成,而這一切的基礎,包括準確的時間,需要太師司在各地的觀星臺進行“授時”。

任務很艱鉅,所以宇文溫很重視,但他關心觀星院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科學發展和政治需求的矛盾開始凸顯。

皇權天授,皇帝乃天之子,漢時又有董仲舒“天人感應”之說,所以,天象異變往往和皇帝聯絡在一起。

最明顯的例子是日食,一旦發生日食,往輕了說是朝廷的某個政策不好,導致天象有變,往重了說,是朝中出了奸佞,以至於出現日食。

這種時候,宰執要上表謝罪,等候皇帝處置,然後皇帝派人祭天,祈求上天息怒。

更有甚者,皇帝得下罪己詔,改弦易張,順應天意。

所以,在後世看來不過是正常天文現象的日食,在古代可以引發政治風波,日食出現,不是皇帝德行有虧,就是奸人當道作祟。

日食是這樣,月食乃至彗星、流星雨亦是如此,任何一個天象“異變”,都會被人解釋為是“天”對兒子(天子)的警示,千百年來已成定例。

發生日食,說明帝王“失德”;發生月食,說明國家刑律混亂。

為應對這些所謂的天變,皇帝必須採取措施,糾正自己的過失,即“日食修德,月食修刑”,否則就會遭到上天的懲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