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舟> 第三百零四章 大藤峽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零四章 大藤峽 (1 / 2)

潯州,潭水入鬱水前之大藤峽,峽內河道曲折,水流湍急,巨浪翻滾,濤聲若雷,峽口岸上,巡視自此的宇文維乾,用千里鏡觀察著峽谷,試圖找到那傳說中的大藤。

大藤峽名字的由來,是相傳峽谷裡有大藤,藤粗如鬥,橫跨峽谷東西兩岸,晝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故而得名大藤峽。

以宇文維乾看來,峽谷的寬度不小,若真有這種粗藤,那麼這藤首先就會被自重壓斷,根本就無法橫跨峽谷兩岸,所以峽谷以藤取名,應該是峽谷草木豐盛,多有古藤的緣故。

收起千里鏡,宇文維乾立定,笑眯眯的擺出剪刀手,以便讓畫師以他身後的大藤峽為背景畫素描。

作為嶺南西道觀察使,宇文維乾從關中出發,經武關道入荊州,走水路入長江,然後進入洞庭湖區的潭州總管府,沿著湘水逆流而上,經由靈渠入桂州。

在桂州州治臨桂待了大半月,接見各地酋帥,視察臨桂諸般事務。

宇文維乾按照“家規”,在城南灕水和桃花水交匯處的漓山“留影”,那漓山有貫通大洞,宛若大象於江邊吸水,故而又稱“象鼻山”,是父親指定的“留影”之地。

然後乘船經由灕水(桂水在臨桂一段的別稱)南下,觀賞了風景如畫的兩岸山水,之後抵達梧州蒼梧。

蒼梧位於三江交匯之處,百業興旺,航運異常繁忙,在那裡,他接見各地酋帥,考察航務、港務,然後乘船西進,沿著鬱水來到潯州州治桂平。

按“家規”,他每到一處,都要留下“留影”,而這大藤峽,是潭水航道咽喉之地,據說是嶺南西道的“小三峽”,用來“留影”再合適不過。

與此同時,潯州州治桂平,也是要緊之處,為蕭梁時所設,位於潭水於鬱水交匯之處,地勢十分重要。

桂平的鬱水上游,是邕州,桂平的潭水上游是嚴州,嚴州境內有潭水支流融水,其上游便是柳州,而從柳州經陸路往北走,五六百里距離外就是桂州。

宇文維乾接下來的行程,是過桂平去邕州,然後折回來,走大藤峽去嚴州、柳州,再從柳州走陸路北返,經由桂州入潭州。

所以,今日他在大藤峽口盤桓,雖然不需要入峽谷,但日後還得乘船經過這裡,如今先來探探路,見著如此壯觀的景象,只嘆當初官軍平叛不易。

嶺南西道,為漢時鬱林郡故地,潯州所在位置,為漢時布山縣、阿林縣地界,隨著中原變亂,南北對峙,南朝在鬱林郡故地設桂州轄之。

桂州地域廣闊,其間有無數俚、僚、侗部族,這些部族不通築城,聚居山中洞窟為寨,故稱其聚落為“峒”。

雖然南朝歷代都有桂州建制,但出了州城、郡城,都是各地峒主的地盤,所以桂州之地雖廣,各郡縣大多隻是名義上的建制,潯州所處之地亦是如此,

而當皇朝分桂管為桂、容、邕三管之後,開始加強管轄,許多峒主就不樂意了,加上官府組織大量百姓入三管之地開荒種地,矛盾激化,叛亂此起彼伏,時稱“峒亂”。

其中,尤以潭水、鬱水交匯之處的潯州大藤峽為甚。

大藤峽地勢險要,行船不易,便有峒兵盤踞峽谷,攔截過往官船、商船,又聚眾圍攻郡縣城池,氣焰十分囂張。

那時,嶺南未有火輪船,所以船隻穿梭大藤峽十分危險,而各地峒亂宛若燎原野火,讓平叛官軍疲於奔命。

所幸,這樣的局勢沒有持續多久,大量攜帶火器的援軍,還有許多“義兵”(捕奴隊)的加入,使得官軍接連擊敗亂軍,化解對方的攻勢。

然後官軍採取分而化之的策略,許以切切實實的好處(供應食鹽、手工業製品),拉攏搖擺不定的一些峒主,然後集中兵力攻打冥頑不靈之輩,很快便平定峒亂。

陪同宇文維乾的潯州刺史陳龍樹,說起當年的戰事,依舊感慨不已:“那時還未有火輪船,船隻通行峽谷異常艱難,為了剿滅盤踞大藤峽的峒兵,可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為了說服一些峒主和官府合作,下官等花大力氣從廣州運來食鹽、布帛,以及各類手工製品,才分化了許多峒主,再以其為馬前卒,翻山越嶺包抄,最後將元兇及其黨羽剿滅乾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