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朝廷為了遼東投入了多少資源?宇文理不太清楚,只是大概知道花費不小,而宇文溫卻“刻骨銘心”,因為花在遼東的每一筆錢,都可以說是從他腰包裡掏出去的。
封建時代,家天下,國庫的錢,理論上屬於皇帝所有,所以自明德元年起,朝廷在遼東花的每一筆錢,都可以說花的是宇文溫的錢。
持續十年的投資,如今終於有了結果,那就是朝廷收復遼東,宇文溫刷了名聲。
然後呢?
戰利品,俘虜,人口,這些加起來,都抵不上十年來的巨大投資。
遼東苦寒之地,人口稀少,土地的產出和中原沒得比,收復了遼東的周國,不但無法馬上從當地獲得豐厚的賦稅來回本,反倒還得繼續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來開發遼東。
所以,僅就做買賣的角度來說,“收復遼東”這個專案是大虧,即將開始的二期專案“遼東大開發”,還得追加大筆投資,距離回本遙遙無期。
周國為了開發、經營南中,已經讓財政揹負了巨大負擔,若再加上開發遼東這個負擔,短期還行,時間一長真的會吃不消,所以宇文溫要想辦法“變現”,讓遼東專案馬上盈利。
變現的手法有幾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軍火買賣。
軍火買賣,這是從來沒有的詞彙,代表著武器買賣,實際上就是火器的買賣。
軍火在後世,是和毒品、石油並稱的三大暴利行業,宇文理當然不可能知道這一點,但他看了資料之後,為軍火買賣之暴利震驚得目瞪口呆。
一杆颳風下雨天都能用的新式燧發火銃,軍器監可以大批次低成本製造,而對外銷售價是製造成本的十倍以上,火炮的利潤更高。
現在,光是北洋貿易公司向軍器監下的訂單,就是燧發火銃十萬杆,火炮(小型)一萬門。
如果不是宇文理知道北洋貿易公司的底細,他真的會認為對方試圖囤積火器造反,而北洋貿易公司不是火器唯一的買家,其他那些以經營新式農場為主業的商社,所下訂單累計起來的數字也不小。
若預期中的遼東大開發,真的能夠吸引民間組成武裝移民團前往遼東開荒,那麼這些“散戶”將要購買的火器,累計起來更是不得了的數字。
宇文理讓屬下算了一筆賬,發現若軍火買賣真的順利開展,那麼從今年算起,連續三年的預期銷售利潤,就能抵得上頭十年朝廷在遼東投資的六成。
這是一個讓人不敢相信的結果,宇文理難以理解為何賣“軍火”能有如此暴利,現在,宇文溫作為叔叔,就得提點侄子一二,讓對方開開竅。
“賣軍火,光是賣火銃、火炮本身,算是一次性買賣,畢竟只要保養得當,火銃和火炮可以用上幾年,但是....”
宇文溫說到這裡,反問:“弓沒有了箭,還有用麼?”
這麼一問,宇文理反應過來:“這...莫非軍火買賣的利潤,主要還是來自火藥?”
“沒錯,這就是耗材!你要知道,列印...呃,用火銃打人、打獵,會不斷消耗火藥,一杆燧發火銃,可能可以發射兩三百發鉛彈,火炮也是如此,所以會消耗大量的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