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漂亮的黃白雙色幣,白邊黃芯,同時散發著黃金和白銀的光芒,世間從無如此形制貨幣,一眼看去就知道成本不菲,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枚大小和五銖錢無異的雙色幣,製作成本是多少?
這是秘密,宇文溫不會輕易外傳;這又不是秘密,因為政事堂諸公知道黃白雙色幣的大概成本。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都是為了讓新幣制更好的推行,用政治術語比較濃厚的說法,宇文溫作為最高統治者,有必要讓統治集團知道雙色幣的秘密,以便更好的剝削被統治者。
統治集團成員,不會也不屑於讓被統治者知道這種秘密,所以某種程度上說,雙色貨幣的成本,是半公開的秘密。
黃白雙色幣,當然不是用黃金和白銀做出來的錢幣,雙色幣的黃色,來自於銅鋅合金(黃銅),雙色幣的白色,來自於銅錫鉛合金(白銅)。
所以,雙色貨幣是另一種形制的銅錢。
一枚由新式“金銀錯”工藝製作出來的雙色幣,面值是“壹陌”,也就是“一陌”,所以這樣的錢幣,稱為“金銀陌”。
一陌即一百文,一枚“金銀陌”錢可以說是“一當百”的銅錢。
千百年來的歷史表明,若任何朝廷試圖推行“一當十”、“一當百”甚至“一當千”的銅錢,這樣的幣制沒多必然會崩壞,因為百姓不是傻瓜。
統治者推出這種銅錢,本來就不懷好意,純粹是為了斂財而想出來的手段,百姓拿著這種錢來“當十”、“當百”、“當千”,官府都不認,又如何讓百姓認。
宇文溫當然知道這種情況,但他依舊計劃推出“金銀陌”錢,當然事出有因。
自古以來,鑄幣這種行為,從經濟角度來說都是必然虧本的,因為要想鑄造一百文分量十足的好錢,其成本不低於一百文。
而這一百文製作精良的好錢流通到市面上,會被人拿去熔成銅錠,按銅料出售,扣去人工和火耗,此舉獲益依舊大於一百文。
如此一來,就有一個很尷尬的現實,那就是任何朝廷無論鑄造多少銅錢,都不夠用,而銅錢鑄造得越多,朝廷虧得就越多。
再加上“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還有各地大戶喜歡“窖藏”好錢的習慣,導致歷朝歷代朝廷無論鑄造多少銅錢都不夠用,而私鑄劣幣的情況永遠也無法根治。
這是經濟規律造成的結果,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意志而改變。
如果有人要改變這一事實,紙幣、紙鈔什麼的就不要提了,貴金屬貨幣才是這個時代的必然選擇,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遵循經濟規律,必須做到兩點:
第一,鑄幣成本(包含運輸成本)必須低於錢幣的面值,否則免談;
第二,一枚錢幣被還原(熔化)為貴金屬時,售價比面值低。
這兩點,以“古代”的技術能力而言,根本無法做到,用銅來鑄幣,成本就擺在那裡,若降低銅的成色,無異於飲鴆止渴,因為這會極大損害錢幣的信用,造成慘烈的大貶值。
然而這個問題對於“不正常人類”宇文溫來說,不是沒有解決的可能。
雙色幣,就是他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為了得到這把解決問題的寶劍,他花了無數錢財,又花了多年時間才有底氣說“大功告成”。
十年前,黃銅(銅鋅合金)和白銅(銅錫鉛合金)做成的雙色幣,製作成本不下五百文一枚,為了讓雙色幣有實用化的可能,宇文溫希望製作成本低於一百文(一陌)。